财新传媒

数字化电力的中国机会

2018年11月13日 15:52 来源于 财新网

在某种意义上,中国正进入一个“再开放”的时期。

近期,民营经济发展、知识产权保护成为热点话题。参天之木,必有其根,如果留意近年来中国对改革开放的一系列解读和强调,可以从中看出:在改革开放四十年这个时间点上,中国正往旧瓶里装入新酒,再次赋能这一历史性名词。

动荡世界中的东方机会 

12年前,一本《世界是平的》风靡一时。当时,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正当其时,国界似乎不再是限制,人才和资本的流动频繁。但有意思的是,事情似乎不愿按照剧本发展。近几年来,全球化遇到“寒冬”的声音不绝于耳,地缘政治的动荡,新旧经济体之间的竞争,贸易的摩擦,让全球经济风险提升。世界似乎不再是“平”的,而是日渐崎岖,经济全球化走到了十字路口。

但反复中孕育着希望,当今全球经济增长的关键在于创造新的需求,开辟新的市场。但前提是,这个市场必须公平有序,开放宽容,且能够保持持续生命力,来对抗贸易保护主义的寒流。在此时,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开放姿态就显得尤为重要。

2018年11月5日,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开幕,向全世界传递着开放的强烈信号,是改革开放迈向更高层次的突进,并为全球各种有价值的要素流动提供了更多可能。

2

五年来,中国已经在再开放的道路上迈出了步伐,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与沿线国家的贸易总额达到5万亿美元,让海量的货物沿着上万公里的贸易线流动,带动沿线经济的同时,也在彰显自身影响力,为全球治理新模式的探索做出贡献。可以想见一个GDP超过10万亿美元的经济体打开一个持续管道,进行双向融通,其中蕴藏的机会是巨大的。另一方面,贸易保护主义下的本地采购并不能创造强者,相反,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的计算估计,保护本地供应商的政策会令全球每年的贸易额损失930亿美元。这些政策把外国竞争者挡在门外,庇护了本地供应商使其免受竞争,同时也妨碍了它们利用全球价值链。

数字化电力涌动

全球价值链中重要的机遇来自于能源电力市场。据预测,到2050年,风能和太阳能技术将为全球提供近50%的电力供应。但众所周知,其稳定性和对整体系统灵活性的要求与其中蕴含的机会一样大。储能和数字化技术在降本增效,满足供电需求方面的作用不可忽视。

而新的发电方式同样是数字化的用武之地,以光伏为代表的中国的分布式发电正蓬勃发展。根据《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太阳能发展“十三五”规划》,到2020 年,分布式光伏发电达到6000 万kW。虽然今年光伏行业遭遇短暂的寒冬,但高层近期的表态则让市场信心渐渐恢复,A股光伏股也甩出一波红线。

发电端长期看好,但发电并不是电力体系的全部,如果把整个电力系统看成一个生态圈,那么发电只是最基础的角色,输配用对连接终端消费者的作用甚至更加重要。这其中的参与者必须兼具电力行业知识和用户端的丰富经验。深耕中国电力市场,见证电力市场变革的施耐德电气认为当前呈现出“3D+E”的趋势——更加电气化(Electric)、数字化(Digitized)、低碳化(Decarbonized)和分散化(Decentralized),这将使我们的世界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并拥有无限潜能。

施耐德电气中国区高级副总裁、能源事业部负责人徐韶峰认为,在这样的趋势之中,数字化是挖掘能效潜力的关键。施耐德电气通过物联网实现能源、自动化和软件技术的组合,以及信息技术(IT)和运营技术(OT)的融合,带来巨大的能源与过程优化潜力。施耐德电气在智能电网和分布式能源领域拥有深刻洞察和丰富实践。凭借基于EcoStruxure电网(EcoStruxure Grid)的数字化产品和解决方案,为配电企业智能电网建设和数字化转型提供切实保障。

3

智能电网在存量和增量市场中都有大量落地空间。中国的城市化也在快速进展,在这个过程中,数字化智能电网将具备更加高效的配电网运营、更加可靠的资产绩效管理,以及更加智能的数字化解决方案。让城市的电力需求得到满足,同时能源利用更加合理。

一个简单明了的例子是:通过施耐德电气的EcoStruxure电网的微电网解决方案,可以收集产消者(兼具能源生产和消费者属性的角色)的数据,并根据这些历史数据,结合产消者自身的产消状况,通过边缘控制层和应用、分析与服务层面的智能决策,预测未来两三天的产消情况,并通过储能实现调峰填谷——在电费较高时尽量使用自身产能;在电费较低时储存多余电能。

中国的电气数字化场景可能是世界上最为复杂的场景之一。大规模人口流动和基础设施建设翻新带来快速增长,不停变动的电力需求;新的商业和消费模式推陈出新,让电力供应必须灵活适应;而在各个领域,大量“沉睡”电力资产也亟待数字化来唤醒。同时,对新技术的消纳能力提供了日益多样的解决方案。

基于此,对电力价值链的参与者来说,最重要的是了解目标市场,以全球化思维,来解决本土化问题。

施耐德电气深耕中国市场31年,早已把中国视为全球战略中的重要部分。施耐德电气在中国和国际的产品上市是同步的,新产品、新技术很快能来到本地,给予技术人员国际视野和经验,从而提升能力。中国是继法国、美国之后施耐德电气全球重要研发基地,具备全球级研发能力。2012年起,大力推行“中国原创”战略,根据本地客户的需求量身定制产品、技术和解决方案,也将成功经验推广至全球,并向全球输出优秀人才。实施“中国原创”后,有些产品甚至基于中国客户需求,先推出中国版,再推出其他版本。

同时技术创新始终处于公司的核心地位,全球每年5%营收用于研发。在中国,1999年起建立了本土的研发团队,2005年上海研发中心正式挂牌成立,后来陆续在西安、深圳成立研发中心,施耐德电气如今已经拥有1000余名研发工程师和900多项专利。

施耐德电气在研发本土化过程中,与本土合作伙伴共同成长、实现共赢。在搭建上下游合作伙伴体系的过程中,引入国际先进技术和经验,培育合作伙伴走上生产、销售和管理规范化与模式化的道路,帮助提高中国制造业水平。现在,施耐德电气在中国有900多家分销商网络,1600多家本地供应商合作伙伴。

4

日前,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越来越成为共识,这不仅有利于中国进一步推动创新,也有利于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对此,施耐德电气也做出积极回应,徐韶峰在进博会期间表示,施耐德电气看好未来在中国的发展,并将中国发展放在重要位置。在中国政府的支持下,中国产业升级的速度非常喜人,加之旺盛的市场需求,都为跨国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Copyright 财新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