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新经济 · 中国说系列访谈NO.1 泽璟制药董事长盛泽林:正视国际差距,本土药企如何应对创新药市场?

2018年07月09日 18:56 来源于 财新网

新经济,新格局,新动能。

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作为现代化经济新体系中最为重要的一环,新经济在新时代的发展显得更为重要。

在此背景下,万事达卡财新BBD中国新经济指数(以下简称“NEI”)推出“新经济·中国说”年度主题项目,基岩资本提供特别支持。

我们将聚焦中国新经济领域的关键产业,邀请优秀企业代表,录制《新经济·中国说》系列访谈节目,分享企业未来发展规划以及对中国新经济发展的建言,集中呈现嘉宾智慧,勾勒中国新经济时代全貌,深度解读中国新经济形态。

 

主题:“新经济•中国说”系列访谈  第一期

对话嘉宾:盛泽林  泽璟制药董事长 

主持人:季敏华  财新健康点主编

导文

创新制药作为中国新经济的代表行业,一直以来,备受关注。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了泽璟制药董事长盛泽林博士,与我们分享他眼中“健康新经济”。

盛泽林是最早一批回国创业的创新药企代表人物之一。2009年成立的泽璟制药是目前国内从事抗肿瘤、出血及血液疾病等领域创新药物自主研发、生产和销售的优秀企业代表之一。在回顾创业历程时,盛泽林表示,“并不后悔当初回国的决定”。

精彩呈现

主持人:能否分享一下您2009年从海外归国并投入创新药研发的过程?

盛泽林:2003年,我从美国回到上海,成立了一家生物公司。2009年成立了苏州泽璟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开始了创业历程。

2009年,泽璟成立时规模非常小,主要目标是研发生产为中国老百姓真正有价值的安全有效的新药。在这方面泽璟相当出色,第一个药多纳非尼,从研发到报药监局,总共花了一年半时间,药监局临床批文也只用了11个月时间,当时在国内是先例。

2013年前后,政府出台了非常好的政策条件,举国发展创新药。 在2003年很难想象有今天的情况。虽然创新制药有非常好的前景,但资本市场、包括政府,以及业内企业实际上对创新药并没有大的投入力度。在那十年经历了非常困难的一段历程,非常幸运公司能够走到今天。

 

主持人:泽璟制药目前有很多化学药,还有生物新药处在临床实验阶段,目前这些产品研究的最新进展如何?

盛泽林:泽璟在过去九年发展迅速,主要以肿瘤和血液疾病作为核心业务,依托两个大平台,一个药物化学平台,另一个生物技术平台,也就是重组蛋白质技术平台。在过去九年,泽璟有5个不同药物进入临床不同阶段,有20个临床实验同时进行,现在有3个三期临床、6个二期临床,和3个一期临床在同时展开,包括一些不同的适应症。

今年将申报3个新药进入临床实验,其中两个化学新药对国内的患者以及国家的新药创制方面有积极作用。一个是多纳非尼,这是一个多靶点的抗癌新药。同时在进行3个三期临床实验:一线晚期肝癌、二三线截肢产癌(截肢产癌三期临床实验)、甲状腺癌三期临床实验。预期在明年完成肝癌和截肢产癌三期临床实验,并申报新药上市许可,即NDA。三期临床正在进行中,现阶段比较顺利,到明年会有结果报告。

主持人:在选择癌种或适应症的时候,泽璟有怎样的考虑?围绕着国人是否有更加突出的特色制订产品的政策和战略?

盛泽林:出国前是血液科医生,对临床医学和国内患者的需求有深刻的理解和同情。泽璟成立后,首选针对国内患者常见的疾病,如肝癌、截肢产癌及甲状腺癌等。另外重视胃癌,鼻咽癌;侧重对药物靶点的选择,积极推动这方面新药的研发,同时跟相关医学方面的临床专家保持密切的合作关系,特别是肝癌相关品类。所以,研发多纳非尼作为一线晚期肝癌的治疗手段,首先市场机会巨大,同时也是公司社会责任心的体现。但多纳非尼只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寿命,暂不能治愈。如果研发成功,对社会、患者都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主持人:泽璟在研发的投入上有多大?冒这么大的风险去做的投入,是否值得?

盛泽林:泽璟首选新药研发的策略,重视新药研发成功的肯定性。所选择的靶点都经过欧美验证成功,而且可以快速研发成功用于病人,这是第一阶段的任务。一旦确定了靶点,在投入上将全力以赴。尽管过去几年的融资额不大,但所有的资金都用在研发上。

主持人:大健康尤其是生物制药领域,它跟互联网、TMT行业的差别就在于它的专业化,您觉得投资人,对于理解这个行业,是否也有一些短版或者是浮躁的地方?

盛泽林:互联网、TMT有一些商业模式非常短线,对投资人来说,可以快速盈利或退出。

生物制药领域,投资人一定要深刻理解,新药或制药工业,是一个非常漫长、充满高风险的行业。所以要对行业进行理解,然后长期投资,只要守得住寂寞与风险,将来会有高额回报。而短线或盲目投资会导致除了自己失败以外,也会导致整个行业失败。一旦失败,会导致投资人对行业失去信心。美国有过教训,国内也有先例。希望生物投资方一定要认真、冷静学习和分析,对优秀企业,应进行长线投资,希望这个行业最后取得巨大成功。

Copyright 财新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