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北大医疗鲁中医院:非一线城市的高起点“国家队”

2018年02月08日 11:01 来源于 财新网
在中国医改浪潮中,鲁中医院给出了区域性医疗中心的标准答案。

      文/王建秀 编辑/梁嘉琳

  院址所在地,既不是一二线城市,也不是海滨城市,一家区域性医院能整出多大动静?

  2017年12月,付小兵院士工作站正式落户北大医疗鲁中医院。受益于此,每年将有上千例慢性创伤患者得以在家中接受及时有效的治疗,不仅节约大量医保费用,还能提高生活质量。

  截至目前,鲁中医院创面修复学科建设及专科医联体已吸引30余家淄博当地医院参与,创面修复专业成为山东省第一个、淄博唯一精品专科。

  从院士工作站到专科医联体,从获评三级甲等医院,到参照HIMSS-7级国际顶级标准进行信息化改造——在中国医改浪潮中,鲁中医院给出了区域性医疗中心的标准答案。

  回归国家队:区域医院揽“三甲”

  2017年1月4日,北大医疗鲁中医院(以下简称“鲁中医院”)成功获评三级甲等医院。对于一家“职工医院”起家的三线城市医院来说,这是一件大事。

  “三甲”等级意味着更多发展机会。过去很多不能开展的临床技术,如今有资质申请开展了。另据规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只能是三甲医院,鲁中医院也在申请规培资格。而山东省正在开展DRG(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改革,成为三甲医院后鲁中医院有可能被划为试点。

  大事一件接着一件,这与北大医疗产业集团(以下简称“北大医疗”)2016年收购鲁中医院之后进行的有效投后管理,密切相关。在那之前,鲁中医院可算是国有企业医院改制的经典样本。

  2002年前后,国有企业面临普遍经营困难的局面,企业下的医疗、学校成为巨大的负担。因此,国有企业医院改制日趋紧迫,国家也陆续出台了国有企业改制的各项政策。

  在上述大背景的推动下,鲁中医院2002年脱离母体企业,自主经营,医院于2002年以“国有企业产权和国有企业职工身份双重置换”的方式进行了改制,成为中国石化集团的首家改制医院。彼时,医院的收入 仅为7000万,床位500张。第一次改制后的鲁中医院股权相对分散。

  第一次改制之后,鲁中医院获得了更多的决策自主权,院长顾国明在回忆这段历史时说,医院的运行效率得到了相当大的提升。然而,改制后医院的运行成本陡增,付出和回报不成正比。2008到2009年,鲁中医院一下子走了100多个医护人员,对医院发展造成了非常大的影响。

  2008年之后,国家不断出台支持社会办医的政策,但在政策落地过程中,实际困难还是相当多。为了谋求医院的更好发展,顾国明开始寻找合作对象。2014年,鲁中医院和北大医疗谈合作的时候,该院收入已经达到4亿多元,床位扩展到1000多张。

  2016年,鲁中医院正式加入北大医疗,“仅仅过了半年医院就完成了品牌融合。”合作之后,北大医疗派驻财务人士进驻,进行资产交割。“北大医疗在尽调过程,对我们财务管理的状况非常惊讶,甚至觉得一家社会办医机构怎么能在财务上如此规范?” 顾国明回忆。

  至此,鲁中医院成为了国有资产的一部分,成为中国国有资本社会办医“国家队”一员。

  产学研“平台效应”:导入“北医系”资源

  2014年,选择合作对象时,顾国明有自己的想法,首先是必须保证员工的利益不受损害。其次,医院可以获得长远发展。

  北大医疗就是这样的合作伙伴。

  作为北京大学医学部重要的产学研平台,2003年,北京大学和方正集团共同成立北大医疗。“北大医疗有丰富的平台和资源,背后有北京大学医学部和方正集团,这是它非常独特的优势。另外,鲁中医院和国有企业剥离后,一直传承了其文化风格,所以在融合的理念上是具有合作基础。”顾国明说。

  融入北大医疗之后,鲁中医院提出三年内冲击“三甲”(现已实现)、五年内成为区域医疗中心的目标。北大医疗通过资金支持、管理提升、学科发展、品牌植入等手段,助力鲁中医院实现快速发展。北大医疗的“平台效应”日益显现。全平台的资源正在倾注到鲁中地区,形成鲁中医院的自我造血能力。

  鲁中医院软硬件设施,一下子获得跨越式发展的机会。参照北大医疗旗下拥有信息化水平已经达到HIMSS-7级的北京大学国际医院,鲁中医院对信息系统进行高水平的改造升级,提升了精细化管理的手段,并与北大国际医院建立了远程会诊、转诊通道、医保结算、专家支援等联系。

  北大医疗鲁中医院加大信息化投入,累计投入近2000万元,建设了电子病历、移动医护等信息系统。随着淄博市医保平台的建设,该医院还加快诊间结算系统的建设,让病人在诊室或护士站就可完成结算,大幅度减少排队等待时间。2018年,该医院将全力冲刺通过HIMSS-6级评审。

  山东淄博对人才的吸引力远不如北京,然而,却有北京顶级专家愿意在地方医院常驻。在鲁中医院原有优势学科的基础上,通过北医专家淄博行和专家派驻,先后有30余位北大医院、北大人民医院、北医三院、北大国际医院等专家定期来鲁中医院坐诊、查房、手术。

  人才集聚效应还影响到“非北医系”的其他全省、全国名家。近年来鲁中医院陆续引进肝胆外科专家李森、心内科专家银鹏飞和张瑞军、眼科专家刘百臣、骨科专家王绍进、消化内科专家孙文生、耳鼻喉科专家李长清等一大批国内知名专家。

  鲁中地区医疗中心:让百姓在家门口看病

  鲁中医院院址所在地,既不是一二线城市,也不是海滨城市。长期以来,小病基层看,中病人民医院看,大病到省城济南看。鲁中医院处在“不上不下”的尴尬位置。

  2017年,是国家的分级诊疗大推进之年。国家卫生计生委主任李斌表示,80%以上的居民15分钟内就能到达最近的医疗点。国务院办公厅更是印发《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2017年,三级公立医院要全部参与多种形式的医联体建设试点。

  为确保“基层接得住”,顾国明说,鲁中医院需要把好医疗质量关、建设优势学科、提升患者关爱,用过硬的实力,把更多的患者留在本地就医。

  为确保患者在淄博市的家门口,就能用到国内外先进诊疗技术,北大医疗协助鲁中医院发展优势学科,建起7大诊疗中心———心脏专科疑难病会诊中心、肿瘤筛查诊治中心、消化道疾病诊疗中心、吴阶平泌尿外科中心、健康体检职业病筛查中心、疝诊疗中心、全国联网创伤救治淄博中心。

  此外,积极拥抱创新技术,引入高水准的优质资源,北大医疗鲁中医院也做了多种尝试探索。

  沃森作为当前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最为成熟的解决方案,目前已经拥有医疗级应用的成熟案例。2017年9月16日,北大医疗鲁中医院设立沃森肿瘤国际会诊中心,这标志着该医院肿瘤治疗水平与国际顶级机构的逐步接轨,开启了智能医疗的新时代。通过该中心的成立,鲁中地区的肿瘤患者不必东奔西跑,在本地就可以得到国际化、标准化、规范化的肿瘤诊疗方案。自开诊以来,该中心已经为6类肿瘤、14例复杂难治性肿瘤患者提供了相应的诊疗方案。

  12月13日,付小兵院士工作站在北大医疗鲁中医院揭牌成立。中国工程院院士付小兵是我国创伤和组织修复与再生医学领域的顶尖专家。北大医疗鲁中医院与付小兵专家团队建立合作关系,成立烧伤与创面修复中心,并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创面修复移动工作站”。该医院通过创面修复三级诊疗体系的建设,每年可为上千例慢创患者解除痛苦,让其在家中就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为当地居家养老模式探索起到示范带头作用。

  鲁中医院还让患者给医院“打分”。开展第三方专业评测机构对医院的整体服务进行全方位测评,了解患者就医感受和心理预期,根据评测结果找出服务中的问题,进行全面整改。夯实医疗诊疗基础,与新加坡公司合作,引进全新服务理念,逐步开展个性化服务和居家护理、安宁疗护等特色服务,做好护理延伸服务,全面提升医疗服务品质。

  短短时间内,鲁中医院的医疗业务有了质的飞跃,各项业务指标显著增长。2018年,鲁中医院设计床位600张、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的现代化外科大楼将破土动工。

  顾国明最后说,未来五年,在北大医疗产业集团以及地方各级政府的领导下,鲁中医院将以提升技术、改善服务、造福百姓为己任,全身心致力于打造鲁中地区知名三甲综合医院和区域医疗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