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北京大学国际医院:社会办医的“国际范儿”

2018年02月08日 10:59 来源于 财新网
身为“国际医院”,贵在管理上、服务品质上、标准上与国际接轨。

  文/梁嘉琳

  2017年12月,北京大学国际医院满“3周岁”了。

  北京大学国际医院举办了一系列的公益活动:大咖义诊、健康讲座、免费筛查、产品折扣……医院官网给全体成员发来了电子贺卡,回顾了成长历程:

  “2017年全年门急诊量突破63万次,最高单日门急诊量达3576人次;出院人次突破2.3万人次,最高单日在院患者达866人次;手术量突破1.6万台次,其中,三四级手术占比接近50%。北京大学国际医院正逐步发展成为区域医疗中心和全国疑难病例诊疗中心。”

  身为“国际医院”,贵在管理上、服务品质上、标准上与国际接轨。“社会资本办医是路径,为患者提供全新的就医体验和完善的治疗方案,是医院真正的追求。”院长陈仲强说。

  超大医院,探路现代治理

  2002年,当时任北京市批复建立北京大学国际医院的时候,“北大系”已有多家大型综合性医院和专科医院。这第9家附属医院,似乎对北京、对全国的医疗格局和医改进程,无足轻重。

  2014年12月5日,北京大学国际医院正式开业时,当时媒体标题突出的仍是“亚洲最大单体医疗建筑”,正如这座千年古城的世界现存最大的皇家宫殿群,医院建筑群的大小,似乎对北京、对全国的医疗格局和医改进程,仍然无足轻重。

  然而,这家医院喊出了“建设国际一流医院,领跑医疗体制改革”的大目标。

  据院长陈仲强介绍,传统公立医院是院长负责制,由院长主管人、财、物;而北京大学国际医院采用全新机制,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由北京大学、北京大医学部及北大方正集团共同组成理事会,院长由理事会选任。北大医学部及各家附属医院在专家引入、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及医教研工作上给予全面支持,方正集团及其健康产业平台北大医疗集团主要负责医院运行管理及医院发展所需资金的支持,双方形成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

  2017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通知,指出“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是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资产多元化、实行托管的医院以及医疗联合体等,可在医院层面成立理事会。”此时,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开展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相关改革,已一骑绝尘,先行探路。

  作为一家在设计图纸上高起点规划的医院,北京大学国际医院被赋予了医学人没有“历史包袱”、开展创新试验的情愫。

  北京大学国际医院紧密依托北京大学医学部各附属医院的优势学科资源,采用自建、共建、医生团队三种模式进行学科组建。按照“院有特色、科有重点、人有专长”的发展战略,将学科划分为特色诊疗中心、重点学科、普通学科、平台科室及高端服务。其中与北京大学医学部各家临床学院合作共建学科33个,同时引入高端人才,自行建立学科29个,医生团队整体引入3个。

  截至目前,几乎所有的中层干部都是来自北大医学部及其附属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北京友谊医院等大型医院的骨干人员。该院2/3以上的核心专家在全国学会担任重要职位,为学科队伍建设、人才培养和高质量的临床诊疗服务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人本位思想:破解诊疗痛点

  2017年1月,2016年度“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典型经验宣传推广会在京举办。北京大学国际医院获得“2016改善医疗服务示范医院”,院长陈仲强获得“2016改善医疗服务优秀管理者”,该院门诊部获“2016改善医疗服务优质服务岗”。三大奖项与其推出的一站式全程辅助医疗服务模式,密不可分。

  2015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发起“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时,就指出,改善人民群众看病就医体验,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而作为一家接轨国际的现代化大型医院,践行人本位(people-centered)思想是应有之义。

  据《中国医院院长》杂志报道,在北京,大型医院“一号难求”的现象极为普遍,经常可以看到患者半夜搬着小板凳在北京大医院门口排长队等挂号的场景,一等就是五六个小时。然而,挂号只是漫长就诊之旅的“第一站”,挂上号后,看诊、缴费、检查、取报告,又是极其消耗体力和精力的“漫漫征程”,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与困扰。

  北京大学国际医院从建院之初,在设计理念上就体现了人本位思想。为了避免患者拥挤于一楼收费处,设计挂号结算窗口与其他大多数医院不同,而是在每个诊区都设置了独立的窗口,分散患者到不同区域办理挂号结算。

  为了让患者免去不必要的院内外奔波,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创新地提出“一站式全程辅助医疗”的服务模式,力求让患者在预约挂号、取号、就诊、缴费、取药、检查、取结果等多个环节一次完成,一站解决所有问题。患者可以通过电话、微信、支付宝、APP、窗口、自助机多渠道预约挂号。

  为杜绝患者在院内各科室间转诊“跑断腿”的情况,该院门诊部主任王晋豫对记者表示,医院引入了国际先进的“以疾病为中心”的学科布局理念,摒弃了国内常见的按照治疗手段进行的学科布局。例如,消化内科、胃肠外科、肝胆外科、肛肠外科、肿瘤内科和内镜中心在同一诊疗区域;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心内科、心外科和心电图、脑电图、肌电图、心脏超声等科室在同一诊疗区域,形成心脑血管疾病中心。

  国际视角:50年矢志向前

  怎样才能提供患者满意、科学合理且符合医院实际情况的服务模式?院长陈仲强多次带领科室骨干,考察了梅奥诊所、克里夫兰诊所、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院……

  医务、科研、教学、信息化、患者服务,北京大学国际医院的每一次体制机制创新,都对标国际一流医疗机构。

  在医疗信息化方面,北京大学国际医院是国内医院信息系统达到HIMSS(美国医疗信息和管理系统学会)7级的医院之一。信息系统采取医疗流程全闭环、业务财务一体化的模式,以患者为中心,进行全方位的信息支持;应用平台采取数据、流程标准化运作,HL7标准的数据传递;全院网络无线覆盖,虚拟化(云)管理。

  在临床研究方面,积极开展高水平的疑难诊疗,病种复杂程度(CMI)已接近三甲医院平均水平,部分专科如骨科、神经外科等CMI已接近北京市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水平,致力于发展成为全国疑难病例诊疗中心。

  在医学科研方面,作为北京大学和北大医学部的医、教、研平台,北京大学国际医院拥有6层用于教学和科研的建筑及3252平方米的核心研究实验室。2016年12月23日,北京大学国际医院中心实验室正式开放,此举旨在探索疾病诊疗新技术和新方法,搭建医护人员科研平台,促进医教研全面发展。

  在陈仲强院长团队的带领下,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开业仅三年即获得超预期的发展,成为名副其实的京北地区区域医疗中心。该院先后成为北京市医保定点机构、国家医保异地就医定点医院。

  如今,这所社会办医的标杆医院,立下更远大的志向:

  ——“五年”内打基础、建机制、稳健发展,构建稳定的学科队伍、特色鲜明合理的学科布局,形成特色管理模式及特殊运行机制,成为北京区域内优质的医疗中心和北大医疗产业集团的旗舰医院;

  ——“十年”内强学科、树品牌、优服务,并成为北京大学一所实力较强的重要的临床教学医院,实现收支基本平衡,在全国享有名气;

  ——“五十年”内建成与国际接轨,临床水平一流的医教研一体化大型综合性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