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呈现 > 资讯 > 正文

"全球智慧链”怎么建?潘刚用三个故事道出了真相
2017.05.24

  从今年的五四青年节到“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由伊利集团董事长潘刚提出的“全球智慧链”,成为了媒体报道的焦点。作为一个传统行业领军企业的掌门人,为何会提出“全球智慧链”这样一个充满未来科技感的构想,伊利又是如何将这一构想一步一步变为现实的呢?对此,潘刚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伊利的全球化发展实践,就是在整合全球的优质自然资源,以及标准、人才、智力等智慧资源,用全球智慧服务消费者,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伊利也在不断输出中国的优秀文化、管理、技术和标准。他还专门分享了伊利国际化进程中的三个故事,生动地诠释了伊利的“全球智慧链”是如何落地生根的。

  从“鼻息相通”到“肝胆相照”

  潘刚认为,要打造“全球智慧链”,其前提是要确保企业能“顺利出海”,而要叩开海外合作的大门,离不开“和为贵”。潘刚讲的第一个故事就是一个“和为贵”的故事。

  伊利要在大洋洲的新西兰建奶业基地。这个地方,毛利人是原住民。与许多历史悠久的传统民族一样,毛利人对他们的家园、乡土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他们在当地有很大的影响力,就连政府都得让着他们。

  起初毛利人对伊利很抗拒,这种抗拒情绪甚至曾经一度让投资计划陷入两难境地。然而最初的受挫,并没有让伊利人一气之下转身走开,而是用积极诚恳的态度有针对性去消除阻碍。

  先是了解其背后原因。通过走访,从当地一位老人那里,伊利得知了毛利人抗拒外来投资的因由。几年前,曾有外国商人来这里投资,但最后不仅没有履行诺言,还破坏了草原环境。从此以后,对于外来的投资者,毛利人像保护自己孩子一样保护着自己的土地,再也不接受外来企业。

  知道了原因,就好办了。为了取得毛利人的支持,伊利多次拜访毛利部落的长老,承诺保护当地环境、解决当地人就业、尊重当地文化。经过了好几个月不停的走访,伊利竭力表达诚意,最终打动了他们,大洋洲生产基地正式开工。

  后来的开工仪式上,伊利特意邀请毛利人的长老前来祈福。毛利长老与伊利人行碰鼻礼,意思是从此“鼻息相通”。伊利人则灵机一动,即兴发明“碰肚礼”,告诉毛利人这是“肝胆相照”。

  伊利与毛利民族成为了一个命运共同体、从心存抵触到鼻息相通、肝胆相照的故事其实也是一个中国企业融入当地文化的故事。在讲述这个故事时,潘刚总结到,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必须发挥好“桥头堡”的作用,尊重当地的文化,搭建各国民间交流的平台。

  由对当地文化的尊重到传播“和为贵”理念,伊利的项目得以顺利落地,塑造了中国企业的良好形象。

1

  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一带一路•合作共赢”栏目报道伊利大洋洲生产基地

  水乳交融才能合作共赢

  在第二个故事里,潘刚谈到了企业出海的过程中,不免因为双方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背景差异而遭遇对方的质疑。遇到这种情况时,他提出构建“全球智慧链”,离不开出海企业与当地政府、民众的“水乳交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各方的合作共赢。

  新西兰是世界闻名的“奶业大国”,乳制品出口量居世界第一,超过93%的原料奶被加工成干乳制品用于出口,妥妥的行业老大哥形象。伊利最初去新西兰考察合作项目,向当地官员介绍伊利现有的技术、标准和管理时,对方半信半疑,有些专家甚至还觉得伊利是在夸大其词。

  面对对方这种敷衍、怀疑的态度,伊利并未止步,而是请新西兰的官员和专家到内蒙古考察,带他们参观伊利的现代化牧场和智能工厂,给他们介绍伊利为奥运会和世博会提供的产品,为对方的专家阐释伊利的质量管理体系中多达1000多个的检验项目……参观结束后,这些新西兰来访者的内心估计写了一个大大的“服”字,成为了伊利大洋洲项目的坚定支持者。

  和政府相比,民间认可有时更难。伊利开始在新西兰怀马特市建厂时,当地人是相当戒备和疑虑的,就像对待商业入侵者一样,怀疑伊利是来攫取他们资源的。开始的时候只有很少几个农场主跟伊利签订供奶协议。

  但是,伊利将其在国内的一贯态度也带到了国外,那就是始终坚持伊利和奶农是鱼和水的关系,伊利与奶农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正是本着这一理念,伊利在当地制定了提前预付、最低收奶保护价等一系列优待政策,在社区建设上也积极参加公益活动、给当地学生提供奖学金等等。

  就这样,伊利在当地逐渐成为了有口皆碑的企业。从官员到民间,大家都认可了伊利这个企业。今年3月份,在大洋洲项目二期揭牌仪式上,新西兰怀马特市长克雷格•罗利对伊利大洋洲生产基地有这样的高度评价:“伊利就像我们大家庭的一份子,我一直把它当成一个100%的新西兰企业。”

  潘刚说,抵触和怀疑往往是不了解引起的。伊利在新西兰站稳脚跟的故事充分说明,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上的投资不是买断,也不是财大气粗秀肌肉,而是通过相互融入、相互了解来实现合作共赢。

  用实力赢得世界对中国品牌的尊重

  潘刚还指出,在打造“全球智慧链”的过程中,伊利也在不断输出中国的文化、标准、管理经验和先进技术,用自己的实力赢得了全世界对中国品牌的尊重。

  多年前,一所国外名校MBA师生到伊利考察,伊利很重视,特意派出一位副总给他们做介绍。结果刚开始不久,一位来访学生直接打断了这位伊利副总的介绍,说:“你们不用讲了,你们说的这些我们早就知道了。还是我们问,你们答吧。”另一位同学接着说:“或者你们提问,我们来答也行。”

  可想而知,当时的场面有多么的尴尬。这些来访伊利的国外名校师生名义上说是来考察,实际上却并没把自己当学生,而是来给中国、给伊利当老师的。其实,过去很多中国企业都有类似经历:很长一段时间,都是中国企业向发达国家学技术、学管理,给别人当学生。

  面对如此回应,伊利用发展和实力展现了中国企业的自信和风采。此后的十年间,伊利高速发展,并因卓越的成就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先后两次成为哈佛大学的案例。今年2月,潘刚受哈佛大学邀请,第二次给哈佛MBA学子们授课,分享伊利的管理经验,被哈佛师生们尊称为“潘教授”。

  潘刚坚信,实力才是硬道理。伊利靠实力走出去,吸取他国智慧的同时,也输出中国的管理、经验、技术、文化,赢得了国际认可。从学生到老师的角色转换,表明“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中国企业,已经逐步展示出足够的自信,向全世界贡献中国方案。

  1

伊利集团董事长兼总裁潘刚(左三)与中国驻新西兰大使馆参赞张帆(右二)、新西兰驻华使馆商务投资参赞 Ivan Kinsella(左二)、新西兰怀马特市市长 Craig Rowley(左一)、大洋洲乳业总经理Roger(右一)共同为伊利大洋洲生产基地(二期)揭牌。

  构建“全球智慧链”的正确姿势

  “古代的丝绸之路之所以能够名垂青史,是因为使用的不是战马和长矛,而是驼队和善意;依靠的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如今,古老的丝路焕发新的活力,“一带一路”参与国纷纷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点赞并积极行动。政府的戏台已经搭好,中国企业要做的,就是潘刚所说的:“企业既要利用好这个广阔的平台实现自我发展,也要更好地将负责任的中国企业形象和中国品牌,展现给全世界。”

  潘刚分享的这三个故事,是伊利构建“全球智慧链”过程中取得的实实在在的成果,可以说是为中国企业如何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并成功走出去,示范了一个正确的“姿势”。

  而这些,既是潘刚的三个故事背后所蕴含的伊利如何走出去的经验总结,也是伊利如何构建“全球智慧链”的成功示范。

1

伊利集团董事长潘刚(左一)在哈佛大学给MBA学员授课

*本文刊发在财新promotion频道,不代表财新网编辑部观点

财新传媒产品策划中心(PIC)提供有市场竞争力的整合营销解决方案,以“内容+传播”为核心优势,融合公信力品牌、专业洞察、稀缺资源、创意设计、媒体矩阵,帮助合作伙伴提升品牌影响力。
  • 内容营销

  • 事件营销

  • 品牌专题

  • 创意设计

  • 音视频访谈

  • KOL合作

  • 会议活动

  • 研究报告

  • 微纪录

  • 项目共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