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商品输出到秩序输出:“一带一路”上的传统与创造

2017年05月09日 14:58 来源于 财新网
“丝绸之路”,这条曾经沟通中西方的长途已沉寂数百年。从“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中国制造已遍及世界,而中国要的原不止于此。商品输出和技术输出背后所蕴含的秩序输出,或许才是中国献给21世纪最大的礼物。

  当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于1877年提出“丝绸之路”的时候,这条曾经沟通中西方的长途已沉寂数百年。它就是个供学者研究的历史概念,也供乱世中的国人自我安慰:我们也辉煌过啊。当初没人敢设想,有一天它会抖落尘土,强力复兴。意想不到的事情的发生,必有深刻原因。从“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中国制造已遍及世界,而中国要的原不止于此。商品输出和技术输出背后所蕴含的秩序输出,或许才是中国献给21世纪最大的礼物。

  丝绸之路上的无形商品

  一般认为,丝绸之路发端于西汉。公元前139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史称“凿空西域”。自此,一条从东亚出发,跨越高原、荒漠、崇山,延伸至东非的漫漫长途,逐渐在欧亚大陆上铺展。

  张骞出使前,中原和西域就有贸易往来。张骞曾在大夏国(今属阿富汗)发现产自中国的邛竹杖、蜀布,当地人说,这是大夏商贾从身毒贩来的。身毒即印度,而所谓蜀布,秦汉之际已远销南亚和中东。可见民间跨区域贸易早就存在。

  但这并不减损“凿空”的意义。民间自发的跨区域贸易规模有限,因此张骞在西域跑了十多年,发现的中国商品屈指可数。只有当汉武帝将打通西域作为国家战略,丝绸之路才真正成型。

  正是在汉王朝推动下,丝绸之路轰轰烈烈地向西拓展。丝路贸易的种类极为丰富,丝绸、瓷器、典籍、茶叶、药物、马匹……囊括了生活用品、奢侈品及军事物资。凡此种种,都远远超出了蜀布之类“初级产品”的范畴。

  如果说这些是有形商品,那么,中国还输出着一种无形商品——秩序。

  从中国东北到西南划一条线,是“十五英寸等雨线”。其走向与长城基本重合。长城内是平原,形成农耕文明;长城外是草原,形成游牧文明。由于游牧经济内在的脆弱性,数千年来,游牧民族频繁南侵,甚至伺机入主中原。

  中原王朝要抵御游牧民族,控制丝绸之路尤为重要。首先,丝路贸易能弥补游牧经济之不足,降低游牧民族因生存压力而南侵的几率。其次,丝绸之路相当于两大文明之间的缓冲地带,减少直接冲突。

  显然,中国维护丝绸之路并向周边伸展权力,是出于安全需要。这和西方带有侵略性质的崛起不一样。欧洲人将现代文明传遍全球,但其殖民统治给前现代地区制造了深重苦难。反观中国,总是力求保持丝绸之路的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宁。

  失落的战略价值

  历史证明,每当中国强盛,丝绸之路就畅通,中国衰落则阻滞。相应的,其他国家和文明为了填补中国退出后留下的权力真空,发起一轮又一轮清洗和重组,丝路沿线随之陷入长期的动荡之中。

  公元前60年,汉宣帝设西域都护府。西域正式纳入中国版图,成为丝绸之路的坚实起点。公元630年,唐朝击溃东突厥,解除心腹大患。640年,唐太宗设安西都护府,创安西军,进一步保障丝路贸易。随着商路延伸,轮台、碎叶、撒马尔罕等城市兴起。使团和商队往来于欧亚大陆,长安成为国际大都市。

  公元751年,唐军在怛罗斯战败。4年后安史之乱爆发,边疆部队东调平叛。唐朝被迫退出中亚,失去了对丝绸之路的控制。这是丝路由盛转衰的标志。

  此后地缘政治发生巨变。两宋时期,西北方向始终有劲敌,对外贸易转走海路,“海上丝绸之路”兴盛。15世纪奥斯曼帝国崛起,随着伊斯兰化大幅度东扩,亚欧间的陆上贸易被彻底阻断,海路日益重要。很快,欧洲列强及日本相继崛起,颠覆了以中国为中心的亚洲贸易体系。它们还从海上侵入,使海洋变成中国最大的外部隐患。

  至19世纪中叶,丝绸之路早已丧失了战略价值。因此,当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提出这个概念的时候,只不过将它当成历史名词。中国人自己也把祖先的业绩遗忘了——无论陆上丝绸之路还是海上丝绸之路,那时皆湮没无闻。

  “一带一路”的继承与创新

  19世纪亚洲最大的变量是中国衰落,并导致了世界格局的剧烈变化。21世纪最大的变量是中国崛起,同样,它也将深刻影响世界格局。“一带一路”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登台的。其中既有对传统的继承,更蕴含着超越性。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贯穿中国南海、印度洋和地中海沿岸,将亚洲、欧洲、非洲连为一体。

  从地缘角度看,“一带一路”囊括了南海争议地区、中亚和中东破碎地带等,对中国的国家安全意义重大。但是,中国并不仰仗政治干预和军事威慑,而是开展经济合作与文化交流,以互惠和柔性的方式来保障国家安全。

  从经济角度看,“一带一路”将发展中国家连接起来。这就将现代化成果普惠到了第三世界。例如,现代化是伴随海权兴起展开的,亚洲内陆由此沦为边缘区,发展迟缓。“一带一路”的推进,必将促进该区域尽快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

  可以想见,昔日盛景将在欧亚大陆、太平洋和印度洋上重现。不同的是,几百年前的主要商品是丝瓷、茶叶、香料,现在则是服装、电子产品乃至公路、高铁。并且,基本完成工业化的中国,也不再满足于以工业品为主的输出模式。进行技术输出,跻身国际贸易链高端才是大趋势。

  据世界银行统计,发展中国家尚有20亿人没银行账户,有贷款需求的人中仅21%通过正规金融机构获得贷款。互联网金融更是白纸一张。这就给了中国企业巨大机会。例如蚂蚁金服已登陆印度、泰国、菲律宾、印尼等国市场,为它们带去了移动支付技术。今年蚂蚁还将陆续宣布进入数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技术输出的背后,是秩序输出——事实上,正是因为中国能为“一带一路”沿线提供秩序这个公共产品,贸易才能深入开展。

  这也暗示了国际规则的转变。西方国家在16世纪的崛起以殖民非西方世界为代价,中国则走了另一条道路。它是和平崛起,与全世界互惠共赢。习近平的一段话最恰当地阐明了“一带一路”对丝绸之路传统的承继与创新——

  “古代丝绸之路是一条贸易之路,更是一条友谊之路。在中华民族同其他民族的友好交往中,逐步形成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特征的丝绸之路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就是要继承和发扬丝绸之路精神,把我国发展同沿线国家发展结合起来,把中国梦同沿线各国人民的梦想结合起来,赋予古代丝绸之路以全新的时代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