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执笔书写汉字,传承中华文化

2017年02月16日 17:20 来源于 财新网
——这群“造字匠”,究竟如何守住并发扬了传统?

  文|徐明

  随着现代科技的日渐发达,以及互联网文化的兴起,传承了五千多年的汉字文化遭受着冲击。对于千禧一代来说,打字代替手写已经成为了日常,人们也乐于接受网络用语和外文,以至于现代中国人长久不动笔写字,或是“提笔忘字”的现象时有发生。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如何继续保持汉字文化的活力?如何不让年轻人遗忘汉语文化传统?如何继续向世界弘扬汉字的魅力?这些问题切切实实地摆在人们眼前。

  尝试从各方面努力的人有很多,而北大方正,正是其中之一。

  2017年1月11日,首届“字体手护计划”年度分享交流会在北京大学举行。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长田立新、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叶培贵、方正集团副总裁刘建应邀出席了活动,与现场大学生代表一起分享了有关汉字文化传承的新形势、新方法,发起了新一年的“字体手护计划”。

  这并不是教育部与方正集团第一次就中文字体保护发起的活动了,早在2005年,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就与北京大学共建了中国文字字体设计与研究中心。这个中心的任务,是加强文字研究、书法研究、字体设计和平面设计等领域的合作,整合多方资源,推进中国文字字体设计、字形规范研究、字库制作及宣传推广等工作。

  这些年,他们承担完成了国家《通用规范汉字表》的配套字库设计工作,推出了《通用规范字库》及输入法,让个人用户可以免费下载使用;设计完成了第二代居民身份证、护照字库、公安人口信息字库,并投入使用;其主办的中文字体设计大赛,已经成为国内级别最高、参赛人数最多的大赛,推动了社会各界对字体、对规范汉字的关注。

  这一切,既体现了教育部、国家语委对中文字体设计工作的重视,也离不开背靠北京大学的产、学、研模式的优秀践行者——方正的努力。

  一脉相承的造字 “基因”,塑造了你我今天的生活

  如今的中国,近90%的报社、出版社、印刷厂,每天使用方正字库进行报纸、书籍、杂志、教材、文件、包装的印刷。方正字库,已经成为目前市场上使用率最高的中文字库产品。

  方正字库获得如此高的市场认可度,得益于他们敢为人先的“造字”基因。自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在王选院士的主持下,方正研制出了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使汉字印刷告别了“铅与火”的历史,步入“光与电”的时代。也因此,人们称王选院士为“当代毕昇”、“汉字激光照排之父”。

  在此之后,方正不断研制中文字库产品,获得国内外中文字体开发各项专利,规范字形、输出字体、引入市场。2007年,微软公司在其最新发布的 Vista 操作系统中使用方正专门设计的黑体字(微软雅黑)作为新的系统字库,同年,方正电子发布“方正静蕾简体”字库,预示着个性化字库时代的到来。

  字库随着时代而生,跟随计算机的发展而出现并普及,它是汉字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可以说没有字库,汉字就无法进入计算机世界,更遑论通过网络得到更长久、广泛的传递。与此同时,在互联网时代,计算机字库也为字体的创新和发展创造了新的条件,信息时代,需要字体的不断创新和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互联网、广告设计等各行各业,以及社会公益领域,都在呼唤更多新字体的出现。

  无法想象,如果没有人来做字体,汉字丰富的内涵要如何传承;无法想象,没有现代化的字库来满足大众的取用需求,我们要如何跟上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正如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长田立新对此评价时说的那样:“汉字在电脑上没有编码的话,就没有办法进入到计算机的世界。方正字库的创新和发展,在互联网时代为我们更好地使用汉字,以及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及设计等行业的发展,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笔一划,传承汉语文化的独特魅力

  向市场源源不断地输送各种各样的字体,不仅满足了人们使用字体的各种需求,同时也在无形中承担了保护汉语文化的工作。

  语言文字和文化的关系蔚为密切。汉字作为汉语文化最为重要的载体,事关历史文化认同和传承,而字体作为文字的外在表现形式,是文字的风格,也是文字的外衣。汉字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连续使用时间最长的文字,从最初的甲骨文、金文,到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再到如今很多人自创的别致字体,每一种汉字都沉淀着一段历史的精神文明,记录这些不同时代的字体,就是记录着一段中华文化。复刻这些时代的古体字,有助于我们了解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著名文化批评家、同济大学教授朱大可先生对此分析道:“当前中国汉字的意境面临庸俗化、平庸化、无趣化的问题。汉字的简体化改革,令一些古体字里代表着中国文化传统的有效信息全部丧失了。目前大陆简体字泛滥,字体过于稀少,而且优美度不够。”他认为,一方面要增强繁体字的普及和识读,另一方面,像方正字库这样的产品,也能促进汉字字体的多元和丰富。

  2016年是文学巨匠鲁迅先生诞辰135周年。方正从2015年的初夏,一直到2016年的金秋,耗费一年零三个月,翻阅无数鲁迅原手稿,复刻设计完成了9434个鲁迅体汉字制成了鲁迅体字库,问世后非常受市场欢迎。方正字库字体设计总监仇寅介绍说:“有的用户买来在手机端制作贺年卡,说有种民国时的年味,喜欢这种时空交错的感觉。”

  字体的艺术性体现在其完美的外在形式与丰富的内涵之中,从汉字文化的发展来看,字体不仅是几千年来文化传承的载体,也是当时社会的缩影。方正通过这种复刻名人手迹的方式,令当代读者感受到一种跨越时代的精神对话,某种程度上,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保护和存续。

  不仅要“造字”给你,还邀请你来“造字”

  尽管方正的字体已经在新闻出版、移动设备、产品包装、广告设计等领域广泛应用,满足了社会各界的需要,但念及当下的互联网浪潮和汉字的处境,他们仍然在寻求新的玩法。

  现如今,年轻人已经越来越不爱提笔写字,“手写”对于很多人来说十分陌生,甚至出现了“提笔忘字”的现象。为了让公众重拾手写习惯,2016年10月,方正手迹发起“字体手护计划”:通过在全国各地高校内的“字”助商店,用以字换物的形式打动大学生写下有故事的汉字,再借由拍照分享到“字”在时光平台,带动更多人重新关注手写——这一延续数千年的汉字传统“输入法”。研究个性化字库,让更多的普通人在互联网时代重新拿起笔,练习书法,关注汉字,关注字体。

  短短三个月的时间,这场活动就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一共七个城市、54所高校内掀起了一股写字热潮,收到了近三万字手稿,许多大学生以此为契机,提起笔来表达对中国汉字文化的喜爱情怀。教育部语信司司长田立新评价道:“这次活动让我们感受到了现代年轻人对于传承、弘扬汉字文化仍然有热情,也让我们的文化自信感更加提升了”。

  在承担公共价值的同时,方正也在积极探索商业应用的可能性。他们推出的“手迹”App,运用全新的字体生成技术,为个人用户提供更个性化和娱乐化的字体服务,让每一位爱好中国字的人都拥有自己独立个性的手写、手绘及创意字库。除此之外,携手微博为鹿晗工作室定制鹿晗愿望字体、为QQ空间定制麋鹿体、小美体、卡通体、小骥伏枥体,又进一步在年轻人中潜移默化地植入了使用个性字体的习惯。

  “这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做法。”朱大可教授评论道,“作为普通的用户来说,我也非常愿意参与,这会鼓励大家回到手写时代。”

  字体设计与普及,仍然任重道远

  在人们的刻板印象里,电脑上的字体使用仿佛是信手拈来,但事实上,每一个字的每一个笔画,背后都蕴含着设计师们丰富的设计理念和对细节的不断打磨。“我去了方正中国中文字体设计与研究中心看过之后,了解到每一款字体从设计到整个研发、投入市场,过程大概需要一到两年的时间。”田立新司长介绍说,“我们平时在电脑上随意选用不同的字体,感觉选择起来很轻松。但是每一款字体的形成,都需要设计师花费一到两年的时间在电脑上一笔一划地设计、打磨,这也是体现了一种工匠精神。不去看这样一个过程,你无法想象每一种字体是如何呈现在我们面前。”字体设计是一个艰苦的过程,但从前字体设计者的权益却屡遭侵犯。字体盗版,一度将字库团队逼入绝境。

  直到现在,知识产权保护也仍然是字体设计行业一个绕不过去的坎儿。“字体使用的法律、道德问题,往往是被公众忽视的。这使得我们现在字库产业的发展,从它的边际效应来讲,并不是特别乐观。”田司长表达了她的担忧,“美国、日本的很多国家,对字体的保护比较完善,它规定说你无法拥有一个字体,而是只能获得授权许可、进行有限的使用。在字体知识产权保护这方面,我们的社会、法律、公众应该给予更多关注。”

  大环境之外,字体设计事业本身也依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根据教育部语信司统计到的数据,目前中国大陆的各种汉字字体大概在684款左右,香港、台湾也有一些,但中国整体的数量加起来不及日本——日本目前有近3600款字体。

  除了要追赶数量、提升字体品种的多样性,如何了解每一种字体的内涵,创造出“艺术品”而非“产品”,也将会是未来字库产业的一大努力方向。正如朱大可教授所言,“哪个年代用什么字体,是跟时代趣味密切相关的。复杂的日常生活元素,决定了一种字体的成型——而这些元素的总和,就是文化本身。”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