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呈现 > 资讯 > 正文

解码中兴知识产权胜局,赢得的不只是专利
2016.12.27

“胜诉!”前不久,新加坡创新科技公司(Creative Technology)对中兴通讯等8家企业发起了“337调查”,中兴在外界的一片聚焦中再次赢得初裁,延续着自己在知识产权这场看不见的硝烟中一如既往的赢者势头。

这不是中兴通讯第一次在国际“专利战”中击退敌人,此前还赢得了针对美国InterDigital、TPL、Flashpoint公司的“337调查”终裁胜诉。统计显示,自2011年以来,中兴通讯已连续6年成功应诉7起“337调查”,成为唯一获得终裁四连胜的中国企业。

中兴

中兴通讯专利墙

世易时移。随着全球化的逐渐推进,特别是近年来在国家宏观“一带一路”战略推动和国内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大趋势下,成千上万的中国企业逐步走出国门,加入到跨国跨地区乃至跨大洲的商业竞争之中,以专利为代表的知识产权之争亦狼烟而起。“中国企业‘走出去’,知识产权要先行。”成为了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摸爬滚打”中形成的共识。

作为一家连续多年在北美市场保持市场份额第四、预付费市场第二名的中国高科技企业,中兴通讯在国际市场竞争中风光无限。但同样令人惊叹的,还有其在“337调查”中七连胜的骄人战绩。解码中兴通讯的知识产权胜局,最终赢得的不仅仅是官司和专利,而是市场乃至企业的长远发展。用知识产权驱动创新,这是中兴通讯的经验,也是国际胜战密码。

专利,取胜之道

所谓的“337调查”,源自美国《1930年关税法》(Tariff Act of 1930)第337节(简称“337条款”)及相关修正案中有关“禁止的是一切不公平竞争行为或向美国出口产品中的任何不公平贸易行为”的规定。“337调查”是国际市场上“专利之争”的典型,也是中国科技企业走出去极容易遭遇的挑战。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就有77家中国企业涉“337调查”,涵盖医药、医疗器械、IT电子、半导体、日用品、新能源产品(电动平衡车)、电商平台以及钢铁等领域,创历史新高。

在通讯领域,“专利之争”更是典型中的典型,一些专门经营专利公司甚至瞄准了包括中兴、腾讯等在内的知名科技企业,“通过咄咄逼人的司法诉讼、获取高科技公司丰厚和解金”。早在2011年,中兴通讯就遭遇过InterDigital发难,在美国ITC及联邦地区法院中兴通讯等企业被指控侵犯其专利,要求启动“337调查”并发布排除令,禁止被诉公司在美国销售3G移动设备。那次诉讼的结果是,从初裁到到终裁,中兴通讯凭借在专利方面的充足积累完胜。

“这是我们反击国际专利滥诉历程中艰难的一役,但最终我们取得了成功。”中兴集团副总裁、首席知识产权官申楠后来总结说。这场战役,不仅给中兴通讯在接下来全面迎战各种国际专利大鳄赢得了信心,也保证了自身在美国市场的正常经营。

“专利在手天下我有。”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今年3月发布的最新公报显示:中兴通讯位居2015年全球企业专利申请第三位。这已是中兴通讯连续第六年专利申请量位居全球三甲,是中国唯一连续六年获此殊荣的企业。正是凭着深厚的专利储备,中兴通讯在国际知识产权较量中才能屡战屡胜。正如申楠所说:“中兴通讯公司近年PCT申请量保持增长,为公司国际市场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以战略眼光看待专利

在中兴通讯内部,知识产权不仅是企业的八大核心战略之一,同时也是每个员工的共识。以1996年公司董事长侯为贵申请的第一件专利为起点,中兴通讯正式开启了知识产权储备之路。2002年,中兴通讯确立进军欧美高端市场策略,专利布局随之也进入了关键期,开始加速国际专利申请进程。

回看这个过程,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即2009年以前的防御阶段,2009年-2013年的攻守兼备阶段,以及此后的开放竞争阶段。经过了这三个阶段,中兴通讯目前已获得了超过2.5万件专利授权,成为全球通讯产业主要专利持有者之一,所持有专利包括众多覆盖国际通讯技术标准的基本专利,在LTE领域占据了全球13%的基本专利,蝉联PCT国际专利第一、芯片专利中国第一、物联网专利全球第三。

将知识产权作为企业核心战略,第一重含义是投入。专利不是凭空生成,需要的是大量科研投入。在中兴,每年至少有10%的营收会投入到研发中,2015年这个数字是12.2%,今年上半年则是15%。横向来看,这个比例和累计投入规模,不仅在国内上市公司中名列第一,也一举超越了传统意义的几大央企,意味着中兴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内研发投入第一的企业。

不过,从战略上讲,以投入获得专利仅仅是知识产权积累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专利管理水平“质”的提升。据申楠介绍,在中兴,相比于外企通行的3级标准,专利技术的分类已经细化到6级。实践证明,这不仅能有效降低专利的维护成本,还能在终端未来运用的时候,非常快速抓取到专利包,实现对企业资产的有效管理。

如今,知识产权对中兴而言,已不再是一个“部门”概念,而是完全融入了运营,从过去的“投入部门”、“管理部门”变成了“产出部门”。以这样的思维来审视,知识产权战略,不仅是在投入,而是在创造价值。

中兴

用知识产权驱动创新

在开放竞争体系下,知识产权的积累实际上就是一个创新机制的构建过程。市场是决定知识产权价值的最重要因素;只有进入市场运营,知识才能变成资产、资本,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知识产权。实现知识产权价值的最大化,关键是将研发与市场需求对接,创新生产,通俗地说就是“做到产学研高度联动”。

提及以需求引导知识产权布局,创新产品,非常有意思的一个例子是中兴近年推出的微型投影仪。在2016年2月的MWC2016大会上,该系列产品已经衍生到第三代。提到这款可以同时满足用户娱乐和办公需要的产品,申楠介绍说,“灵感”就来源于在美国商旅演讲时发现了这一需求:可以看材料,且在随时不接入电源的情况下,直接WIFI连接,就可以把你所要看的PPT、Word、Excel、网页全部投影出来,给客户做随时宣讲。

正是在这种机制下,创新就变成了随时随地又实用的活动,每个员工不断被鼓励参与到研发过程,让许多奇思妙想变成创造价值的产品,形成知识产权积累。比如,在智能手机里,前两年非常流行的一项功能是手势启动。而这一功能最早就是中兴通讯的一位员工想出来的,随后成了一项专利。目前在中兴通讯集团内部,研发部门实现了以市场为导向的全流程嵌入,以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创新模式应用,同时让市场为导向的研发及考核机制相辅相成。

此外,中兴还成立了知识产权战略委员会和专家委员会。通过经营、产品、市场、研究知识产权等相关部门融合,研判知识产权方面的重要决策,既保证了重大决策方向,同时又和现实商业需求紧密对接,从而让知识产权在企业战略中发挥重要的价值。

用知识产权构建规则

在某种意义上,专利储备是一场没有终点的赛跑。知识产权之争,既是市场竞争的一部分,也是话语权的较量。正如中兴通讯董事长侯为贵所说:“不加快自主创新,不掌握核心技术,企业会在贴牌中越陷越深,自主品牌就难以成长,建设品牌大国也遥遥无期。”

丰厚的专利储备,不仅能让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主动,更重要的是获得话语权。多年来,中兴通讯一直都是3GPP SAE/LTE相关标准的主要起草者。截止2014年底,中兴通讯共有300名技术专家从事LTE及其演进标准的关键技术研究,向3GPP提交约11000多项提案,SAE/LTE相关提案6,800多篇,其中有2100多项与SAE/LTE相关的提案被采纳。中兴通讯还向3GPP核心小组贡献了3572篇标准技术规范草案与修改提案,有703篇核心提案被采纳。

随着对国际知识产权规则的熟悉,中兴也在塑造新的规则。眼下,中兴通讯正联合高通、爱立信一起倡导建立一个全新的物联网许可平台。“我们要做的是怎么打破原有的外国企业所设立的知识产权定价规则,构建一套更加利于商业规则、更加利于产业传输、产业技术传输的新型许可平台。”申楠说。

中兴

*本文刊发在财新promotion频道,不代表财新网编辑部观点

财新传媒产品策划中心(PIC)提供有市场竞争力的整合营销解决方案,以“内容+传播”为核心优势,融合公信力品牌、专业洞察、稀缺资源、创意设计、媒体矩阵,帮助合作伙伴提升品牌影响力。
  • 内容营销

  • 事件营销

  • 品牌专题

  • 创意设计

  • 音视频访谈

  • KOL合作

  • 会议活动

  • 研究报告

  • 微纪录

  • 项目共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