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呈现 > 资讯 > 正文

姑苏风物 古城新生
2016.09.01

  对于文化发展的沿革,历史进程的足迹,人类始终保有着高昂的好奇心与孜孜不倦的探索欲。而作为古文物、古文化、古民俗发展传承的载体,古城镇无疑是连接现代人与从前文明的极佳中介。这也正是近年来古城旅游成为国内旅游市场一大热点的原因。

苏州

  在国内开发旅游功能的诸多古城中,苏州是特别的一个。风景不只可在拙政园,寒山寺等知名景点得见,汽车穿梭在流水小巷之间,行人游走于粉墙黛瓦之下——经历了千年的历史沉淀,古城的根基未损,风貌依存,却又有今人的生活气息和谐融于其中。这种融合既是“轻描淡写”的,亦是“刻意为之”的。“轻描淡写”之处在于整座城池所体现的沉静、古朴的风貌,仿佛从来如此浑然天成;“刻意为之”则在于古今融合的背后,城市管理和旅游规划工作中所倾注的思考与努力。

  风光之外,古今融合的古城也为苏州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据了解,苏州旅游业创收连年攀升。相较于2011年的旅游总收入1196.21亿元,2015的年度总收入已达1863.6亿元,旅游产业增加值占据GDP比重达5.99%之多。这些发展既得益于古人遗留的物质文化遗产,也离不开今人对于这些资源价值的合理挖掘与利用。

 

  以“古”创“新”:苏州古城的保护与开发

  开发与保护的问题,总是在谈及古城旅游发展时最先被提起。对此,苏州从整体保护的观念出发,通过“保护性有机更新”的发展方式,将历史文化遗产和古建筑的保护纳入城市规划进行通盘考虑,以此实现复兴古城、创造古城新价值的最终目的。

  回溯最初,姑苏城在春秋名相伍子胥“相土尝水,象天法地”的构筑之中建立,经历了朝代的更迭,战火的摧残,几度兴废。1986年,正值苏州建城2500年之际,国务院在批复苏州总体规划时明确了“全面保护古城风貌,积极建设新区”的方针,古城的保护翻新工作自此拉开序幕,至今已30载。从城墙到庭院,从园林到寺庙,古建筑是承载苏州文化,展现古城风貌的坚实骨骼。在30年的古城保护发展的过程中,古城的建筑风貌在“控制”的前提下,得到了很好的保护。绝大部分建筑的檐口高度不得超过12米,色彩与式样均需沿照旧时风格,使得古城仍旧处处粉墙黛瓦,屋檐错落。仿古的建筑空间具有连接时空的神奇之力,正是在这般的城市风貌之中,今人方能访古,古韵才得以传今。

苏州

  然而城市风貌的控制与保护只是基础,苏州的眼光并不止于此。进行保护型有机更新,让古建筑或传统民居发挥出新的生命力,以自身价值创造价值,才是苏州布局古城发展的核心思路。

  以平江路历史文化街区为例,这条近年来名声大作的沿河小路保存着最完整的苏州风貌,可以看作是苏州古城的一道缩影。2002年起,苏州开始实施平江路风貌保护与环境整治工程,第一步便是秉着修旧如旧的原则,通过河道疏浚、危房拆修、石板路铺设等工作,使得平江路的主要部分恢复“原貌”。而后经过规划招商,平江路街区逐渐以优美复古的苏式风景,有趣多元的商铺这种古今兼容的方式,吸引到越来越多游客的注意。古老的街区从而重新具备了创造价值的能力,以及持续发展的可能。

  与之相似的还有七里山塘景区的开发,环古城河旅游产品的创新,无不是在保护原有历史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发挥资源本身的更大价值,从而得到经济效益上的更大回报。

  另一方面,这类项目的开发对于苏州旅游业的创新升级同样具有意义。人们常说“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过往,古典园林景观是人们对于苏州古城较为普遍的认知。而通过开发平江路、七里山塘这类具有公共空间属性的景区,苏州的旅游产品将更为丰富多样。聚集在封闭式园林景点的人群更容易被导流、疏散,从而获得更多机会去了解更全面,更真实的苏州古城。

 

  “三态”合一:古城的开发利用与文化传承

  形态、业态、文态的三态合一是近来全球各地文化旅游发展的热门理念。对于苏州古城来说,形态在于修缮良好的建筑形态,业态在于不断开发或引进商业项目、打造特色的游览街区,文态在于苏式文化、生活的保留与传承脉络。只有将这三者融合运用,方能深化对于苏州古城的保护利用,推动古城文化的发展传承。

  在三态合一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形态的改善是前提,业态的开发是进阶,而文态的传扬是最终目的。对于平江路、山塘街等街区的修缮,不仅使得原有的文化底蕴得以极大程度保留,更通过现代技术、设施的辅助,使得房屋的硬件水平得到了提升,卫生条件、居住体验都得到了改善。这在极大程度上提升了业态开发的环境。譬如酒店业的多元化发展,既有平江府、花间堂这种主打文化主题的精品酒店,将原本私人化的园林开辟出既有游览体验性质,又具休憩过夜功能的空间;又有主打特色主题牌的特色民宿涌现。商铺、餐馆等常规经营项目,也因为依托在充满浓郁苏式风情的屋檐下,而格外注重对于自身特色、魅力的挖掘,其中最有名的则当属坐落在平江路上的伏羲古琴文化会馆。伏羲会馆临河而建,屋内桌椅古朴,琴音缈缈,茶韵熏香,并时常有古琴演奏、昆曲评弹等苏式文艺展演,使得旅客不仅能够身在景中,更能寄意在情中。

  事实上,无论是各具特色的酒店民居,还是提供各种文化增值服务的商铺,它们都是在对形态、业态进行大力开发的基础上,透过文态的体现来构建起自己独有的灵魂,塑造能够引人流连、令人挂念的魅力。

  而另一方面,苏州的“人”,也成为了开发利用“文态”这一举措中的重要一环。在平江路街区的保护重建工作中,除去建筑形态修缮的循旧之外,平江路对于“原始”最根本的维护,是留下了近85%的原住居民,使得原有的街区生态得以最大幅度的保留。漫步平江路,目所能及的并不只是古朴民宅中的经营起来的一家家特色餐馆、咖啡厅、酒吧,还有本地居民日常生活状态带来的惊喜。或许是听他们用吴侬软语闲聊,好奇地揣测其中牵扯的家长里短;或许是观赏昆曲博物馆的免费演出时,撞见他们也在一旁听得沉醉;又或是在评弹馆的房檐下,听见有人跟着曲调哼唱的声音。对于古城来说,它既属于居民,又属于游客。二者在其中享用不同的资源,又在某些时刻,共享着同一个生活空间。在旅游的观光属性转淡,转而逐渐被人们视为体验另一种生活方式的当下,这些“共享的时刻”备受人们珍视。因为得以看到最本真的生态生活场景,更加能使人感到与旅游当地文化的贴近,以及旅游品质的提升。

 

  着眼时代布局,创新旅游产品

  通过保护和开发的协调,苏州古城不断散发出新的活力,创造新的价值。然而另一方面,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各行各业的转型升级,也拉动了更多元化的消费需求。进入消费升级时代,古城旅游的发展也需要结合愈发激烈的市场环境,以及更加多样化的游客群体,不断创新、优化旅游产品供给。

  在整合资源方面,苏州推出了水上巴士、“苏州好行”旅游巴士等交通线路,串联起散落在古城、高新区和工业园区的主要旅游景点、交通枢纽、商业区等,使得游客的出行体验更加便捷。而最近贯通的环古城河健身步道在发挥了同样的交通功能的同时,也为游人的个性化出行提供了发挥的空间。

  在创新旅游产品方面,苏州古城得天独厚的文化生态基础再次得以被利用。正如拙政园的“私人定制”项目,可以使得参与者享受清晨极其安静的园林景致,或者进入并未公开开放的空间深入体验传统文化活动。这种业态的创新带动着文态更加立体化地呈现,游客在前所未有的体验中,注定将留下难以磨灭的记忆。

  作为一个古城,苏州已经足够古老并成为了经典;而在技术与产业俱在发生变革的当下,古城依旧拥有强大的潜力去创造新的价值。尽管你或许从它平静的表面不能窥见这些能量,古城的墙如旧,景如昨,现代的气息还是与这些古雅的氛围融洽交织,难分你我。但这,也恰恰是这座古城的价值迸发之处。

*本文刊发在财新promotion频道,不代表财新网编辑部观点

财新传媒产品策划中心(PIC)提供有市场竞争力的整合营销解决方案,以“内容+传播”为核心优势,融合公信力品牌、专业洞察、稀缺资源、创意设计、媒体矩阵,帮助合作伙伴提升品牌影响力。
  • 内容营销

  • 事件营销

  • 品牌专题

  • 创意设计

  • 音视频访谈

  • KOL合作

  • 会议活动

  • 研究报告

  • 微纪录

  • 项目共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