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呈现 > 资讯 > 正文

从丝绸之路谈起,我们该如何重振中国的商业文明?
2016.08.01

  当苹果手机风靡全球,让越来越多消费者成为所谓果粉的时候,不知是否有人知道,曾几何时,有一种中国产品也绝对风靡全球,甚至让著名的埃及艳后也成为了死忠粉,那就是丝绸!在罗马时代,一磅丝绸在欧洲价值相当于12两黄金。丝绸的知名度之大,甚至世人用它命名了历史上最著名的一条道路——丝绸之路!丝绸风靡全球的时代,也可以说是中国商业的黄金时代。中国经济总量在全球占比一度达到两三成,是毋庸置疑的全球NO.1。


伊利

  丝绸背后是曾经辉煌的中国商业文明,而在如今,如何重塑中国的商业文明,用什么样的商业逻辑来重振文明?——这是有战略雄心的商界人士面临的共同课题和使命。随着 “一带一路”被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中国亟需兼具战略眼光与无畏意识的商业行者,以改变世界的智慧和韬略,整合全球优质资源,提供出更高品质和更富有创新理念的产品和服务。全球乳业8强伊利集团董事长潘刚便是这样的行者。通过精益求精的质量管控、持续突破的创新研发,潘刚带领伊利在“一带一路”战略下扩展了企业国际化的战略空间,并从古代丝绸之路的启示中,发现并实践了重振中国商业文明的正确方式。

  “丝绸经济”何时重现?

  如果你因为国人远赴日本抢购一个马桶盖而把中国制造视为“廉价”和“山寨”的代名词,不妨将时光推回到公元前1世纪,你会见识到另一番中国商业在世界呈现的盛景。据史料记载,凯撒大帝有一天穿着一件中国丝绸做的袍子去看戏,第二天,这件袍子在整个罗马城引起巨大轰动,欧洲贵族为了得到一件丝绸制品不惜一掷千金。

  中国丝绸何以赢得欧洲上层社会的认可?因为与当时欧洲落后的工艺技巧相比,中国丝绸是真正的“巧夺天工”,居于世界一流水平的高品质使欧洲一度出现“中国热”。潘刚对此感触颇深,他认为只有以匠人之心恪守对质量的坚守,通过创新和国际化不断提升产品的附加值,中国企业才能在国内以及国际消费市场占据优势地位。

  全球知名广告公司智威汤逊曾发布一份民意报告,调查英美消费者对如今“中国制造”的印象,高达60%以上的英美消费者认为中国制造的商品意味着“以数量取胜”;55%左右的英美消费者认为中国的商品给人的印象是“便宜”;45%的人认为“安全水平低”;35%的人认为“质量差”;35%的人认为“不可信赖”。

  在国际产业分工中,作为新兴经济体的中国,凭借廉价的资源和劳动力禀赋长期处于产业链的低端。依靠成本优势和国内资源优势参与国际产业竞争,让很多中国企业赚取了第一桶金。而这种模式也成为很多企业经营者的“金科玉律”,单纯地围绕劳动力和资源做文章,不求品质不求创新。事实上,随着国人消费水平的提升以及成本优势的逐渐消退,中国产品显然失去了竞争力,产品质量难以匹敌欧美、德国、日本等制造强国,在全球产业链分工中几乎没有主导权和话语权,中国中产阶级不得不蜂拥到日本去买一个马桶盖回来。


伊利

  那么,如何使“丝绸经济”再现现代商业社会?如何立足于全球产业竞争使中国出品成为高效优质的代名词?——透视已经与欧美乳业巨头齐名的伊利集团的经营理念,对于如何破解中国工商界面对的上述困扰,或许可以管窥一二。

  多年以前,伊利就整合一带一路资源,前瞻性发力供给侧改革。不论是携手国际质量三巨头——SGS(瑞士通用公证行)、LRQA(英国劳氏质量认证有限公司)和 Intertek(英国天祥集团)升级全球质量管理体系,还是在业内率先建立完善的产品追溯体系实现产品质量透明管理,都显示出伊利在供给侧改革方面早已洞察到了先机。

  “完美”同“最佳”不一样,它是绝对性的,不是同别人比较,而是它自身具备可靠的价值。——执念于“完美主义”的经营之神稻盛和夫在《干法》中如是说。这也是潘刚对于品质的极致要求。由潘刚确认的伊利质量管控“三条线”理论一直被业界津津乐道,伊利在质量管理层面严格界定了三条线:国家法定标准线、严于国标线的内控线、严于内控线的预警线。通过对“三条线”的严防死守,将所有的安全隐患都扼杀在萌芽中。


伊利

  有一个事实足以证明伊利在品质方面的执念。在伊利大洋洲乳业生产基地的生产车间,所配置的高效空气过滤器达到了H14级别。H14是个什么概念?这是空气过滤行业的最高标准,过滤效率达到99.99%,同等级滤网可以用在医院的血液透析仪里。由此足见潘刚在品质方面的极致追求以及责任担当。

  琵琶背后的经济学现象

  创新是重塑中国商业逻辑的必然选择,那么,创新的要义是什么呢?透过曾经穿越过丝绸之路的一件乐器,潘刚别有洞察,发现了独到的创新启示录。

  南北朝时期,曲项琵琶经由丝绸之路从西域被带到了中国,在中国古老声乐文化的浸润下,经过数次改良后,逐渐演变为中国现代的琵琶,即如今的四相十三品及六相二十四品两种琵琶。毋庸置疑,由曲项琵琶逐渐演变为现代琵琶,是东西方智慧在创新中融合的结果。但对于作为企业战略家的潘刚而言,他的追求不仅仅如此。

  在潘刚的商业逻辑中,他渴求在东西方融合的基础上实现更高层次的创新,不仅仅由“曲项琵琶”演变为“现代琵琶”,而是由“曲项琵琶”升级为全新的乐器品种。

  其实,中国当前的商界存在一定的“创新依赖症”,有的企业迷醉于短期的利益,在对外合作中,只是简单的复制了发达国家的技术,在应用层面缺少自主研发的意识和能力,这便导致企业无法真正掌握产业核心技术,在潜移默化中沦为别人的跟随者,永远陷入被动地位。这也成为制约中国企业乃至中国产业转型升级的一个致命点。毕竟花钱从西方购买一个现成技术,短平快,收效大。但是,长远来看,对企业的创新能力提升造成了不小伤害。


伊利

  潘刚认为,正如微笑曲线理论所揭示的那样,在全球产业链竞争中,附加值更多体现在两端,即研发和营销,处于中间环节的“制造”附加值最低。伊利作为全球化企业,要想在全球商业未来中获得更多的话语权,便必然要强化创新能力,占据产业链高附加值环节,向全球价值链上游攀升。

  在整合国际乳业发达地区的优质资源,布局“一带一路”时,伊利更致力于在引入和借鉴的基础上做出更深、更大、更高水平的研究探索,在自主创新方面有所建树。安慕希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希腊酸奶是风靡国际的酸奶品种,然而对于中国奶业运输半径大的市场特点而言,把依赖于冷链储存的希腊酸奶运到中国显然是不现实的。为了使中国消费者也能享受到纯正的希腊酸奶,伊利采用了来自希腊雅典农业大学研制的菌种,经过自主研发后,成功研发出了不需冷链储存的常温希腊酸奶,这种酸奶具有更浓郁口感、比普通酸奶高出35%的蛋白质。安慕希甫一上市,便受到了消费者的热捧。2015年,安慕希的零售额同比增长460%。通过自主研发在常温奶领域所体现的能量,直接推动了整个常温奶市场的繁荣,这正是伊利在产业链上游不断探索的意义。


伊利

  在伊利内部,此类故事还有很多。据悉,截止2015年底,伊利累计专利授权量为1835项,其中,发明专利授权数量为413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数量为437项,并且先后有两件专利获得中国专利优秀奖,专利保护覆盖液态奶、奶粉、酸奶、冷饮、原奶等领域。

  潘刚常以“行者”自省,他认为行走在古代丝绸之路的那些杰出人物非常了不起,他们跨过万水千山将中国文化带到了世界,同时也将世界的先进文明带回了中国,大大促进了人文、商业的交流和繁荣,进而改变和影响了世界。


伊利

  活着就为改变世界,这是商业变革家乔布斯留给世界的至理名言,饱含着对人类终极价值使命的最高追求。从“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时代在变,风景在变,不变的是,那些砥砺前行的古今行者作为变革全球商业格局的重要力量,不断推动人类文明和商业文明滚滚向前,脚下的每一步都孕育着改变世界的契机。而潘刚所掌舵的伊利集团就是这一使命最直接的践行者。


伊利


伊利


伊利

*本文刊发在财新promotion频道,不代表财新网编辑部观点

财新传媒产品策划中心(PIC)提供有市场竞争力的整合营销解决方案,以“内容+传播”为核心优势,融合公信力品牌、专业洞察、稀缺资源、创意设计、媒体矩阵,帮助合作伙伴提升品牌影响力。
  • 内容营销

  • 事件营销

  • 品牌专题

  • 创意设计

  • 音视频访谈

  • KOL合作

  • 会议活动

  • 研究报告

  • 微纪录

  • 项目共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