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产业观察:面向未来而生

2015年10月21日 14:49 来源于 财新网 | 评论(0
在全球产业升级但又置身于经济困局的大背景下,产业扩张是一个非常敏感的词汇,复制既有技术的单纯产能扩张显然已经不符合中国的经济走向。对于有产业扩张刚需的企业来讲,摆在企业面前的是另一个更为严峻的问题——如何建设一个符合未来需求的工厂?面对这个问题,广汽本田给出了一个具有参考价值的答案。

  在全球产业升级但又置身于经济困局的大背景下,产业扩张是一个非常敏感的词汇,复制既有技术的单纯产能扩张显然已经不符合中国的经济走向。对于有产业扩张刚需的企业来讲,摆在企业面前的是另一个更为严峻的问题——如何建设一个符合未来需求的工厂?

  面对这个问题,广汽本田给出了一个具有参考价值的答案,2015年9月21日,广汽本田第三工厂正式投产。

  这座工厂的规模并不像广汽本田的前两座工厂那样大,也正如广汽本田自己给这座工厂贴上的标签一样——小型、简练、紧凑。然而,就是这座看似小巧的工厂,凝结着广汽本田人对于“未来”二字的理解。

  面向未来,首先最重要的一个问题是,我们会有一个怎样的未来。这其实就是我们重点关心的问题——可持续发展。对于制造业来讲,其生产过程要消耗掉大量的能源与资源。如果不对这些问题加以重视,很难想象一种不加以制约的经济发展方式能持续多久。

  针对这一问题,广汽本田给出的一组数据引起了笔者的关注:广汽本田第三工厂的规划产能与第二工厂一样,都是24万台,但占地面积比第二工厂下降了50%,投资减少了25%,但生产效率却提升了25%。以更少的投入及更少的资源使用,实现更高的产出率,但广汽本田所做的远不及如此。各种资源及能源的使用效率比前两座工厂均有大幅度提升。姑且不看生产过程中的节省,仅以大家最熟悉的电和水为例。

  在电的使用方面,广本第三工厂启动了目前业内规模最大的分布式发电项目,年发电能力可达1900万千瓦时,相当于1万个家庭一年的用量,且在节能维度,可节约标煤2300吨,减少二氧化碳17500吨。

  而对水的使用,第三工厂更是做到了极致,纵览整个工厂,找不到一处排污口。100%回收利用,不仅如此,广汽本田甚至提出了经过深度处理的水,水质要高于普通自来水的要求。

(无地坑的切削液集中处理系统)

  这些看似细节的问题,实则体现出来的是企业追求工业极致的一种表现,更为重要的,是企业对于未来的担当。可持续的、对环境更加友好的产业发展模式,才能够给企业贴上“未来”的标签。

谈罢可持续发展与节能减排的问题,接下来,我们需要回归生产的本质,看一看广汽本田第三工厂在生产的先进性上有哪些突破。最引起笔者关注的,并不是生产化率的提升比例、先进生产设备及工艺的应用,而是一个看似有些遥远的概念——为未来的升级留足接口。

  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即使我们以最快的速度设计并造出一个世界顶尖的工厂,用不了几年就会有新一代的工厂出现,很多此时先进的技术也会被更先进的技术所取代。因此,面向未来的工厂,必须具备学习和升级的功能。

谈到学习的功能,实则是对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广汽本田具有非常浓厚的学习、分享和实践氛围;而充足的软件和硬件升级接口,为第三工厂的升级提供了充分的保障,这将有助于第三工厂持续保持领先优势。

  既然谈到面向未来。那么,我们就不能只谈技术的问题,更要关注人的发展。而这个问题恰恰与广汽本田一直以来的最为重要的基本理念“尊重人”不谋而合。

  面向于未来的人才培养绝不能够局限于对目前技术的掌握,而是应当赋予员工向更出色、更具未来思维转变的可能。广汽本田一位管理人员的一句话让笔者记忆犹新,“我们更尊重人的智慧”。由于生产的智能化水平大幅提高,广汽本田第三工厂的一线员工数量下降了30%,但这并不意味着机器取代了人,而是重构了人与机器之间的角色定位。具体生产交给高度自动化的生产线,人则更关注于如何将更好的技术应用于生产,以及通过不断的维护及创新,维持并进一步提高生产线的智慧水平,从而成为生产活动的管理者。

  更多的员工从具体的生产活动中解放出来,为企业提供的将是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广汽本田副总经理小野重雄曾经用过一个非常形象的词语来描述第三工厂的研发能力——高“研”值。

  特别是在2015年初,历时8年建设的广汽本田汽车研究开发有限公司全面启用,成为广汽本田真正具有高“研”值的基础。以及发动机工厂与第三工厂的同期落成,改变了广汽本田没有发动机制造能力的尴尬局面。广汽本田执行副总经理郁俊说,这些变化,让广汽本田从一个汽车制造企业变成了一个完整意义上独立的企业。而这种更加独立自主的变化,极有可能成为广汽本田改变汽车产业格局的开始。

  未来的工业究竟是怎样的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作为扎根于实业的企业来讲,将能够延伸到的未来想法一点一滴地化为实践,才是让企业真正抓住未来的唯一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