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智慧的时代

2015年10月20日 16:01 来源于 财新网 | 评论(0

这是一个智慧的时代。

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等革命性的技术将人类带入一个新的阶段。2009年,IBM公司率先提出建设“智慧的地球”的理念。IBM指出,数字化、物联化和智能化科技的发展将实现人类社会与物理系统的整合,人类因此可以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生产和生活,从而达到“智慧”状态。

在“智慧”的理念的影响下,“智慧工厂”、“智慧制造”作为新产物成为近几年来的热门议题。与此同时,无论是世界领先企业,还是中小微企业,无一不在打造或积极酝酿自己的智慧工厂,尝试智慧制造之路。

简单地来说,智慧工厂是这样一幅图景:制造车间里,一条焊接流水线完全由一线员工设计制作完成,每一道生产流程,每一名工人,每一台设备,每一组数据都被纳入到网络化和信息化的管理之中,研发、生产和物流等各个环节都能够实现信息的及时沟通。

GE:工业互联网建设

美国通用电气(以下简称GE)是世界制造型领导企业。

GE董事长伊斯梅尔提出“工业互联网”的概念,“这是一个由机器、设备、集群和网络组成的庞大的物理世界,能够在更深的层面和连接能力、大数据、数字分析相结合,目标是升级那些关键的工业领域,进行工业互联网革命。”

2013年,伊斯梅尔提出这样一个愿景:GE引领工业互联网的建设。对于GE来说,“工业互联网“迎来了变革的真正机遇——超越“消费者互联网”,工业互联网是一个开放的全球网络,将人、数据与机器连接在一起。

从确定工业互联网的战略以后,GE已经投入了将近11亿美金,构建了一个非常大的工业软件中心,并联合AT&T、思科(Cisco)、IBM 、英特尔(intel),倡导成立工业互联网联盟(IIC),以期打破技术壁垒,促进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的融合。

GE的全球工厂有超过400家,遍布在全球各地。2015年初,GE投资5400万美元在波兰别尔斯克—比亚瓦准备建造全球首个智慧工厂,并预计于2015年年底正式投入运营。GE智慧工厂的业务价值在于虚拟设计和制造、柔性工厂、供应链优化,未来智慧制造也将为企业带来巨大的投资回报。

此前,GE向第三方用户和软件商开放了Predix工业互联网新软件平台,这是一个完全开放的平台,可以把它理解成工业智能的操作系统。GE在这个平台之上也有一些自己的方案,GE重点面向航空、医疗、制造业、矿、油气、电力、发电、轨道交通、水风电等,有大量的工业智能的产品,将来GE所有的产品都会提供这样一个工业互联网的产品内容。

海尔:智能互联工厂

在传统企业互联网转型升级浪潮下,作为全球家电领导品牌的海尔,无疑是一个具有典范意义的集团军。

目前,海尔已建成沈阳冰箱、郑州空调、佛山滚筒洗衣机和青岛热水器四大智能互联工厂。并且,据了解,四大智能互联工厂均已走在世界的前列。比如,海尔沈阳互联工厂是全球首个家电行业的智能互联工厂,该工厂通过打造自动化、智能化生产线,搭建信息化、数字化信息系统,率先建成了企业与用户需求数据无缝对接的智能化制造体系,在数据实时共享的基础上实现智能生产。

海尔智能互联工厂得到业内人士的认可。全球知名研究机构,德国弗劳恩霍夫(德国工业4.0实施的重要研究机构和主要的倡导者)研究院,对海尔的模式创新非常认可,他们认为,在全球范围内,海尔的工业4.0探索和实践是超前的,海尔互联工厂将用户、模块商和工厂等要素用开放的平台模式聚合到一起,这个制造逻辑给家电行业以及其他制造业带来了新的启示。

海尔集团轮值总裁梁海山指出:“海尔理解的互联工厂不是一个工厂的概念,而是一个生态系统,整个企业全系统全流程都要进行颠覆。”

海尔认为,打造一个全流程的生态系统,智能互联工厂不仅仅是一个生产车间,也是一个全产业的生态系统,包括用户的交互、营销、研发,包括模块商的采购、制造、物流、服务,全流程体系颠覆,称之为1+7的平台,构成智能互联工厂的核心竞争力。

下一步,海尔智能互联工厂将探路智慧园区,实现全球首个集智慧物流、互联工厂、智慧能源、智慧安保、模块商、智慧生活等等一体化的社会生态的产业园。

鸿海:百万机器人计划

2015年3月26日,台湾鸿海集团宣布与SK C&C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设立合资公司,5月份正式营运,以智能工厂为首发布局重点,未来或将跨入金融、医疗等领域。“智能工厂”这一概念再次出现在鸿海的公告中。

之所以说“再次”,是因为早在2010年,郭台铭就喊出了“无人工厂”的口号,希望以自动化工厂取代人力。而在2011年,鸿海旗下的富士康更是发布了“百万机器人计划”,按照计划,富士康将在3年内增加100万台机器人,5年到10年内看到首批完全自动化的工厂。2014年6月,郭台铭明确表示“富士康机器人计划已经进入了最后的测试阶段,命名为Foxbots的机器人,将首先运用于新一代苹果手机的生产中。”

然而,郑州富士康2014年招聘10万员工的消息,有媒体将其解读为“机器人事业受阻”。而且,就在郭台铭发声的同时,也有媒体称有内部人士表示,iPhone6的生产线依然是依赖大量人工进行组装,机械臂确实已经运用到富士康的生产线了,但与“百万机器人计划”、“完全自动化”还差距甚远。产品工艺复杂、精度不够、体积过于庞大、成本过高等问题是这一计划受阻的原因所在。

不过,2014年,鸿海的某些动作值得密切关注,先是2月份富士康与谷歌进行接触,其合作的对象明确指向机器人;年中,郭台铭与日本软件银行创始人孙正义一起在东京发布了机器人Pepper。在孙正义口中,这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款个人机器人;12月,鸿海斥资112亿新台币入股SK C&C,持有4.9%股权,成为第二大股东,为今年宣布的计划埋下伏笔……

鸿海曾经以自创的零部件模块化快速出货模式(Component Module Move)创造了业内的奇迹,也是台湾高科技公司引以为傲的所谓“982理论(98%的订单能够在2天内交货)”的典型代表。在“百万机器人计划”未能如期实现之时一度引发了人们的质疑。但是,近两年的实际动作,似乎表明,鸿海的“智能工厂”,或者富士康的“百万机器人计划”,或许从未止步。

施耐德:迈向智能制造的必然阶段是精益生产

“迈向智能制造的必然阶段是精益生产”,施耐德电气全球供应链中国MTS-MTO产品副总裁张开鹏将精益生产比作“道”,而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等皆为精益生产的工具。从单机自动化,到产线自动化,再到工厂自动化,自动化、信息化等元素像模块一样,通过精益生产来融合,实现智能制造。

在智能制造方面,施耐德电气可基于MachineStruxureTM机器自动化平台,为用户提供灵活、安全、互联、节能的机器自动化解决方案;同时能结合在数据中心、配电、先进应用软件等领域的业务能力,助用户打造完整的智慧工厂架构。

而在精益生产方面,施耐德电气则为用户提供专业的管理咨询服务和专家支持,通过业务咨询、生产流程分析及优化、质量管理、安全管理、持续改善等几大环节,最大化发挥企业的生产潜能,实现综合管理水平的提升。

将智能投射至工厂端,在对某跨国洗护用品制造企业实施智慧工厂改造时,施耐德电气通过对企业负责人、工厂运营经理、车间班组长等多个维度,分析其改造关注点,施耐德电气实现了产品生命周期端到端的集成、各生产工厂之间的横向集成,以及企业内部的纵向集成。改造后,该制造企业整体设备效率得到提升,生产的准确性和实时性显著提高,运营效率提高3%至5%,投资回报周期为7个月。

施耐德电气高级副总裁、工业事业部中国区负责人马跃表示:“作为全球能效管理专家,施耐德电气将把智能制造和精益生产作为其‘工业智造’策略的两大重要支撑点,借此帮助OEM企业突破当前的种种局限,驶入创新驱动的战略轨道。在这一过程中,施耐德电气也希望利用先进的技术资源和供应链支持,帮助有能力的OEM企业迎接全球化竞争,走向行业蓝海。”

日本企业:“机器人新战略”革命

在智慧的维度上,日本似乎选择了机器人作为突破口。

的确,日本机器人的实力是在工业领域的普及而受到全球认可的。目前,日本仍然保持工业机器人产量、安装数量的世界第一的地位。基于日本政府于2015年1月23日公布的《机器人新战略》,5月,日本机器人革命促进会正式成立,标志着“日本机器人新战”略迈出了第一步。

  7月15日,“物联网升级制造模式工作组”召开了第一次大会。除了三菱电机、日立制作所等工业控制设备厂商之外,富士通、NEC等IT企业,三菱重工、川崎重工、IHI、日立造船、丰田汽车、日产汽车、本田等工业企业、贸易集团以及智库等制造业相关的77家代表企业参会。此外,还有15个商协会等社会组织参与了大会。

  日本经济产业省制造产业局审议官高田修三说:“在德国工业4.0、美国工业互联网等全球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大潮中,新成立的工作组将肩负弥补日本制造业在互联网技术上短板的重要作用,带领日本制造业重新做大做强。”

据了解,该工作组的目标主要是,跟踪全球制造业发展趋势的科技情报,通过政府与民营企业的同心通力合作,实现物联网技术对日本制造业的变革。具体而言,主要有如下四点:梳理物联网升级新制造模式的示范案例;探讨标准化模式,提供参考信息;调研物联网和信息物理系统(CPS)在智能工厂中的应用潜力;在政府与德国、美国等有关国际机构协商合作之际,提供参考决策。

作为工业精神很好的实践者的日本,日本在智能制造等领域实际上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此次的集体突围的确符合日本企业一贯的团结作风,这种集体突围的结果是否能看到日本工业的整体升级,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