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工业精神的演化之路

2015年10月20日 15:54 来源于 财新网 | 评论(0
种种势头都表明,回归工业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的发展共识。这无疑又是拉开一场新一轮的全球竞赛。如何应对这一挑战,抢得先机而不致落后?当全球范围内都在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工业精神”,这个一度被人们有些忽视的概念,再一次被提上议程。

  世界工业领域正在经历一次颇有意思的由“去工业化”到“再工业化”的变革。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包括美国、日本在内的众多发达国家开始出现去工业化现象:制造业就业比重持续下降,就业不断向服务业转移。

  而近些年来,工业再次成为全球关注的热门词汇。2009年,奥巴马政府提出重振美国制造业,并将其作为美国经济长远发展的重大战略。2013年,德国提出工业4.0战略。同年,英国发布了《未来的制造》报告,欧盟明确提出欧洲必须进行“再工业化”以重振欧洲经济……

  2015年3月5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指出,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

  种种势头都表明,回归工业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的发展共识。这无疑又是拉开一场新一轮的全球竞赛。如何应对这一挑战,抢得先机而不致落后?当全球范围内都在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工业精神”,这个一度被人们有些忽视的概念,再一次被提上议程。

  什么是工业精神?

  1776年,英国人瓦特发明蒸汽机,引发全球第一次工业革命。从此,人类告别农业时代,跨入工业社会,工业精神也随之诞生。

  所谓工业精神(Industrial Spirit ),是人们对工业产品赋予的积极态度,是一国工业化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动力,企业层面体现为对产品本身的尊重,是设计和制造人员附着在产品上的情感和能量,以及对产品创新和制造过程精益求精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

  从工业化国家的发展历史来看,工业精神既是工业化发生的基础条件,也是工业化快速推进并不断升级的动力源泉。

  2006 年8 月,著名经济学者钟朋荣在《英才》杂志发表《稀缺的工业精神》,指出工业化的本质是深度分工和深度合作。“工业精神”不仅是企业的精神取向,也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对待制造业的态度与价值观。

  最早开始工业化的英国伦敦,制造业发达,技术领先,当时被称为是世界工厂。得益于工业精神的被承认与鼓励,个人的创造力得到激发,引发出技术大革命。在随后的几个世纪里,欧美国家依靠合理谋利、进取开拓、积极创新、公平竞争的工业精神,在各个领域打造出众多世界知名品牌。

  工匠精神

  1870年以后,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人类跨入了电气时代。电力工业和电器制造业迅速发展起来。工业精神在此时期也得到深化,并更多表现为“工匠精神”。

  当谈及世界优秀的制造工业,如德国制造、日本制造、瑞士制造,人们都会联想到一丝不苟、专注执着、认真严谨、追求卓越、追求品牌价值的工匠精神。

  追溯历史,中国在农耕社会时期也多出能工巧匠。早在西周时期,就已设立了“百工制度”,古代“中国制造”远近闻名,传统手工制造名扬海内外。中国历代工匠之所以能创作出栩栩如生、出神入化的作品,很大程度得益于工匠精神的支撑。

  “工匠精神”,是一种对工作执着,对所做的事情和生产的产品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精神。

  备受中国企业家推崇的、创建了两家世界500 强公司的、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就是一个具有工匠精神的企业家。他曾说:“要用率真的眼睛目不转睛地观察现场。就在这种审视、倾听、贴心当中,我们才能第一次听到‘产品对我们的私语’,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

  美国苹果公司联合创办人乔布斯也是如此。他曾认为,如果你是个正在打造漂亮衣柜的木匠,你不会在背面使用胶合板,即使它冲着墙壁,没有人会看见。但你自己心知肚明,所以你依然会在背面使用一块漂亮的木料。为了能在晚上睡个安稳觉,美观和质量必须贯穿始终。基于这种工匠精神,在他去世之前,乔布斯执意要做好早期 Mac机箱内看不见的凹槽。

  特斯拉汽车CEO埃隆•马斯克在接受一次采访中提到,在还行(Merely Good)和特别棒(Truly Great)之间有本质的区别,如果有一点做不好,用户就不会爱上你的产品。即使用户不会完全注意到你的用心,你也要做好细节。马斯克常要求要对产品的细节做到极致。

  精益制造

  从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人类迎来第三次科技革命。它产生了一大批新型工业,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其中,最具划时代意义的是电子计算机的迅速发展和广泛运用,开辟了信息时代。在这一时期,有一个颇为重要的代表性概念是“精益制造”。

  由于市场发展环境发生改变,企业竞争的焦点开始转向以寻求大幅度提高生产率降低成本为目标的新生产方式。传统的企业结构和运作模式已经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障碍,精益制造被称为“21世纪制造模式”,受到世界制造行业内的关注,精益思想成为全世界制造业发展的共同取向。

  精益制造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的制造车间。精益制造寻求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其最终目标是以具有最优质量和最低成本的产品,对市场需求做出最迅速的响应。在精益制造这一模式下,丰田同时也强调这样一种生产方式,是建立在顾客为导向、以人为中心、坚持挑战、持续改善和创新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基础之上的。

  其实不难发现,精益制造强调的也是一种工匠精神。而这种精神不仅仅体现在生产制造上,也体现在制造过程中的管理和其他环节上,是一种追求卓越、追求极致、真正精益求精的精神。

  当工业精神遭遇互联网

  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机器人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渗透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2015年3月5日,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

  互联网+工业是怎样的光景?工业精神遇上互联网将如何?

  其实,“互联网+制造”就是工业4.0。“工业4.0”是德国推出的战略概念,美国叫“工业互联网”,我国叫“中国制造2025”,这三者本质内容是一致的,都指向一个核心,就是智能制造。“再工业化”变革的趋势和核心就是制造业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智能制造依靠的是更为新进理念、技术的升级与应用。

  从制造到智造,工业精神演化之路,说到底就是一条不断追求创新、追求极致、精益求精的道路。当然,也包括背后更为细化的延伸内涵,比如精细管理、诚信、以人为本、企业社会责任等等。如何在制造到智造,甚至是创造的发展道路上,发挥工业精神的作用,对于应对全球这场新一轮工业竞赛尤为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