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智慧,新工业精神

2015年10月20日 15:50 来源于 财新网 | 评论(0
自从人类历史开启工业文明以来,工业的发展已经经历数百年。在波澜壮阔的经济走势中,无数企业兴衰成败。这其中,唯有有着强大的工业精神的企业,才能够在这波澜壮阔的发展历史中经久不衰。契约、合作、效率、质量、可持续发展……在历史长河的积淀下,工业精神的涵义日渐丰富。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

  自从人类历史开启工业文明以来,工业的发展已经经历数百年。在波澜壮阔的经济走势中,无数企业兴衰成败。这其中,唯有有着强大的工业精神的企业,才能够在这波澜壮阔的发展历史中经久不衰。契约、合作、效率、质量、可持续发展……在历史长河的积淀下,工业精神的涵义日渐丰富。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全球经济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国际产业分工格局正在重塑。众多企业逐渐意识到工业精神之于产业发展、企业进步的重要意义。然而,在思想火花急速迸发的当下,传统工业精神的内涵并不足以支撑企业实现技术革命及产业升级,在众多企业的崛起过程中,我们发现,工业精神已经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工业精神的苏醒

  从最近的一次金融危机来看,自2011年以来,经济增速持续低迷,而几乎是在同期,互联网经济从阶段性低谷迅速攀升。而互联网技术对传统工业的影响不仅停留在改造的层面,随之而来的“颠覆”更是成为人们关注的热门词汇。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将目光更多地聚焦于“商”的形式;工业,尤其是制造业,一度成为整个商业链条中被忽视的一环。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经济学与金融学教授许小年曾经援引凯恩斯“动物精神”的观点,即投资者对于投资预期的期待。当前的投资氛围,其实很多投资人并不了解所投资公司的真实价值,更多地只是在憧憬,这种预期缺乏坚实基础。

许小年的观点可以说是对工业精神的一种呼唤。只有企业家真正具备工业精神,回归工业生产的本质,才有可能真正让我们走出现在所遇到的困境。如果我们需要一把斧子,那么我们需要的是一个能够将斧子造出来的工匠,而不是一百个拿着钱等着买到斧子再卖给我们的人。

  知名管理学者汪中求在《中国需要工业精神》一书中开篇就提出一个非常尖锐的观点——工业化的中国不重“工”。他认为,中国三十余年来的工业化进程过程中,人们在从事生产活动时具有很强的商业思维,更多关注的是如何创造更多的价值和利润,鲜有企业真正将创建百年基业放在首位。这种“重商不重工”的现象在他看来正是缺少工业精神所导致的。

实际上,这种担忧并不仅仅出现在中国,在全球性的产业革命中,有先见之明的企业都在探寻工业精神的苏醒,希望藉由工业精神带来的强大推动力,促使企业进行结构调整,实现产业升级。

  应对新挑战需要新的工业精神

  但是,工业精神的内涵是一成不变的吗?这个问题的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全球工业化进程不过几百年,在这几百年中,工业精神的内涵不断丰富,契约、合作、效率、质量、可持续发展……那么,问题是,应对当前各国所共同遭遇的产业变革困境,是否意味着工业精神的内涵需要再度丰富?

  在席卷全球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众多企业起起伏伏,我们见证了一些传统巨头的没落,也见证了一些新企业的强势崛起,同时还见到了众多企业的华丽蜕变——“企业王朝”之间的更迭,从根本上比拼的就是谁能代表先进的生产力。

  在这轮产业变革的过程中,不难看出,原有的产业格局被逐渐打破。科技公司的强势崛起可以说是最显著的一个特点。以2014年的市值为准,苹果、微软、谷歌、阿里巴巴、Facebook、三星电子、甲骨文、IBM、腾讯、亚马逊等十家公司位于科技公司的前十位,即使是位于第十位的亚马逊,市值也超过1500亿美元。

  推动这些公司进步的工业精神是什么?我们不妨以苹果为例,近年来,苹果最为人们所关注的产品是Iphone和Ipad,这两款产品打破了人们对既有行业的认知,甚至创造出全新的市场生态。

也许有人认为,苹果所做的事情太过于超前,无法适用于传统行业。这个观点其实是经不起推敲的,电脑、手机、互联网,这几个行业的诞生都在十余年甚至几十年。也就是说,苹果实际上仍然是在既有行业中实现的突破。探寻苹果的工业精神,在传统工业精神的概念之外,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新的内涵,这就是“智慧”。

  智慧的实践

  实际上,智慧这种工业精神并不为IT类公司所独享。尤其是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当前,每一个行业都面临着共同的挑战——创新能力、能源问题、智能制造……这些问题无一不在考量着企业的智慧。

  如果谈到把“智慧”这种工业精神实践得最好的一些人,埃隆•马斯克必然位列其中。在很多人眼中,他仿佛是一个快速实现自己梦想的典范。实则不然,SpaceX、Tesla、SolarCity三家公司分别成立于2002、2003和2008年。在这几家公司的前几年中,埃隆•马斯克并不被看好,甚至一度濒临破产。但是,他坚持了下来,并持续不断地用智慧对几家企业进行打磨,才终于有了今天的市场地位。可以说,智慧加上坚韧,才是成就埃隆•马斯克的诀窍。

  在再工业化的进程中不存在捷径。以一个最显著的现象为例,许多产业面临着产能过剩的严重问题,如果说有某种通用的升级模式,淘汰落后产能、重塑产业格局的任务无法完成,行业必然无法实现真正的升级。因此,每家企业在进行智慧实践时,必须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才有望在激烈的竞争中实现发展。

  尤其是在当前的中国,《中国制造2025》已经为制造业企业指明了发展方向,然而对于企业来讲,实现产业升级的途径并不是坦途,没有现成的榜样可供学习,唯有有实力的企业充分发挥自身的智慧,才能实现突破。

  2015年9月,广汽本田第三工厂暨发动机工厂落成投产——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大环境下,此时的产业扩张格外引人关注——作为在合资品牌中技术广受公认的广汽本田,率先建设的“智慧工厂”究竟会给大家提供一个什么样的智慧范本?

  广汽本田:一个智慧的案例

  “我们摒弃了业内简单、粗放的能扩模式,选择的是一条集约高效发展之道”, 广汽本田执行副总经理郁俊说。基于“Smart-SSC”(Smart,即智慧;SSC即Small、Simple、Compact,小型、简练、紧凑)设计理念的广汽本田第三工厂,占地面积相比增城工厂(广汽本田的第二座工厂)下降了45.5%,投资减少26%,但人员效率却提升了29%,从这几个数据的实现,我们就能够感受到其中凝结着的广本智慧。

  减少资源占用、降低投入,并不意味着品质下降,恰恰相反,第三工厂肩负着广汽本田产品品质最高水准的重任。第三工厂在各生产工艺导入先进的自动化设备,将制造提升到智造水准。同时,通过精益生产,实现人与自动化设备的紧密配合,以确保产品品质。在本田及广汽集团体系内,广汽本田第三工厂的智能制造水准也都是目前最高的。

  不仅如此,在产业升级,特别是《中国制造2025》中所提出的发展方向上,广汽本田也都有着不错的实践。以绿色发展为例,在提升生产效率的同时,广汽本田第三工厂对于能源的整体利用也进行了许多实践:对外废水零排放,可满足目前国家对废水处理的最高要求; VOC(可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排放满足目前全球最高标准;导入业内规模最大的17MW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

  但是,在自动化率方面,广汽本田第三工厂选择了一条看似让人费解的道路——非但没有追求自动化的极致,反而在一些工作环节刻意加入人的因素。“如果没有加入人的智慧,制造的产品是没有温度的,显得冰冷。广汽本田要利用机械的智能、先进的技术加上人的智慧,制造有温度的产品”,郁俊说。

  “广汽本田的企业理念第一条就是‘尊重人’,第三工厂作为广汽本田全新一代的智慧工厂,我们更注重发挥人的智慧。第三工厂在工厂布局、技术导入、参数设置、操作维护等方面,处处都体现了人的创造力;在未来的生产活动中,广汽本田将努力营造充满自由、活力、开放的氛围”,郁俊说。

可以试想,一辆从完全机械智能的生产线上生产出来的汽车,与一辆凝聚了人的智慧的汽车,带给消费者的感受是不一样的。正是融入了人的特点。“因人而生,为人而享”,可以说,这就是广汽本田对于智慧这一工业精神的独特理解,以及作为工业企业对于打造百年企业的坚守。

  为了实现人的智慧与机械智能相结合的目标,广汽本田的实践远不止如此,“最重要的,是广汽本田终于从一个汽车制造企业变成了一家真正意义上独立完整的公司”,郁俊之所以对第三工厂的落成做出这样的评价,是因为广汽本田不仅迎来了代表着企业智慧标杆的新工厂落成投产,同时,发动机工厂的同步落成和研发公司的正式投入使用,让广汽本田拥有了更为完整的产业链,并且具备了独立自主研发能力。

  这个“独立完整”的评价看似平淡,但从导入母公司技术、按要求生产高品质产品,到具有自主研发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对母公司进行技术反哺,这让人感受到广汽本田在智慧的维度上再次有了极大提升,而这正是有志于破解产业升级难题的企业所不断追求的。

  智慧的未来

  当我们今天再谈论未来的消费者诉求和市场格局,并不是谈论几十年之后的变化。现代的产业技术发展速度太快了——很多以往不敢去想象的变化很有可能一夜之间就成为现实。因此,必须明确的是,“智慧”这个词本身就具有很强的自我发展的能力。

  在工业精神的范畴内,智慧并不只是意味着新思维、新产品、新技术,更多地,这是一种推动产业升级的动力。它会涉及企业的方方面面,对企业实行全面改进。特别是延展到企业实践中,智慧的诉求就在于无论是研发、生产还是营销模式,都必须具有持续的学习和改进能力。

  再以广汽本田第三工厂为例,在这一工厂建设的过程中,企业为工厂预留了充足的升级接口,这让整个工厂具有了“活”的学习能力;而全面启用的高水准研发基地,更是将企业的能动性发挥到极致。

用广汽本田总经理水野泰秀的话来讲,企业在进行进一步发展时,会通过时间的沉淀来实现品质的熟成,确保提供不仅令消费者满意,更是令消费者为之喜悦和感动的产品。让企业的智慧不仅局限于人的脑海,让智慧渗透进企业生产所需的各种要素中去,这正是工业精神所追求的内涵。

  当我们面对可持续发展的重任,智慧推动企业去思考如何降低能耗及减少污染;当我们面对技术的整体升级,智慧推动企业以创新性的思维实现技术变革;当我们面对市场需求逻辑的巨变,智慧又推动企业对商业模式进行思索。可以说,曾经,我们所积累的工业精神为企业铸就了强健的体魄,但智慧则为企业注入了灵魂。

  当打印从2D升级为3D、当智慧汽车驶入千家万户、当通用航空变成家常便饭、当太空之旅变得容易……这些一度看似触不可及的想法,有的已经逐渐变得现实,有的也不再像以前那般触不可及。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感慨人类智慧的强大,也正是这种代表了未来的工业精神,让人类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将人类的梦想变成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