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新加坡:投资中国=投资未来

2015年07月16日 14:04 来源于 财新网 | 评论(0
这一奇迹的背后,是新加坡领导人对自身优势的清醒认识和把握,以及对中国发展前景的高度敏感和精耕细作。

  数据统计几乎让所有人的大跌眼镜,过去两年,对中国投资最多的国家,居然会是量级完全不能与美、俄、日、欧等经济大国相比的新加坡。

  2013年,新加坡一举超过日本,成为中国大陆最大投资来源国,2014年继续保持第一。同时,新加坡交易所亦吸引数百家中国企业前去上市,目前更有超过3000家中国企业在新加坡开展经营。

  中国与新加坡渊源颇深,但这显然不是新加坡企业青睐中国的唯一原因。是什么让面积仅有0.0683万平方公里、人口547万的新加坡能够对中国产生如此大的投资热情?更有借鉴意义的是,新加坡企业缘何在中国能够扎根生长,更好的攻克本土化的难题?

  小个头,大志向

  更让人惊讶的是,新加坡企业投资中国的热情,似乎从来没有消退过。

  新加坡国际企业发展局一项最新调查显示,虽然在中国经商成本有所增加,但近9成在华投资的新加坡企业并未考虑撤到其他市场发展,它们对中国市场潜力的看重远超过成本考量。国际企业发展局对新加坡402家在华投资企业的调查显示,大约80%的企业将中国市场潜力视为在华投资的主要因素之一,71%的企业认为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潜力是它们投资的重要因素。相对而言,约48%的投资者将低成本视为在中国投资的原因之一。

  调查报告说,超过一半的新加坡在华投资企业侧重于服务中国庞大的国内消费市场,其中有4成表示他们不但在中国制造产品,同时制造符合中国市场需求的产品,另有11%的企业致力于将产品和服务带入中国。即使在中国面对更加激烈的竞争和不断上涨的土地、劳动力成本,仍有57%的新加坡企业将中国视为未来的首要投资目的地。大约48%的受访企业表示,打算在未来两三年内增加对华投资,打算增加人手的占41%。

  新加坡贸工部高级政务部长李奕贤说,新加坡是中国大陆市场的重要外资来源地。新加坡在中国的累计投资额去年达到593亿美元,同比增加12%。这个城市国家在中国有2万多个项目,形成了覆盖广泛的网络。

  事实上,新加坡对华关系一直是经济为先。尽管新加坡直到1990年才和中国正式建交,是东盟国家中最晚的,但在此前的十几年里,双方的经济合作就已经如火如荼。1970年前,中国一直不承认新加坡的独立,视其为马来西亚的一部分,1972年尼克松访华之后,双方关系开始改善。此后,在双方没有外交关系的情况下,新加坡实现了对华贸易和投资的快速增长。1975年中新双边贸易额为2.7亿美元,到1989年已达31.91亿美元,年均增长20.91%。在投资方面,从1981年第一家新加坡企业在华投资开始,到1989年,注册投资项目已达281个,实际投资金额6.4亿美元,仅次于中国香港、日本、美国。

  1990年双方建交之后,双边贸易额更是突飞猛进,从1991年的30.76亿美元猛增到2013年的914.3亿美元,22年间增长了30倍。2013年,中国超过马来西亚,成为新加坡最大的贸易伙伴。根据中国商务部发布的数据,2013年新加坡对华投资73.27亿美元,同比增长12.06%,成为中国最大的投资来源国。目前,新加坡在中国累计投资已经近550亿美元,有超过23000个项目,金额已超过欧盟28国对华实际投入外资金额的总和。2013年11月,新加坡国际企业发展局的一项调查显示,接近一半的新加坡中小型企业在中国进行了投资。

  新加坡作为一个人口只有500多万的小国,在中国的对外经济关系中却扮演着如此重要的角色,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而这一奇迹的背后,是新加坡领导人对自身优势的清醒认识和把握,以及对中国发展前景的高度敏感和精耕细作。

  国父李光耀

  新加坡有一家企业,甚至可以被看做是新加坡奇迹的里程碑——这家以私人名义注册的国有企业,成立时总资产为3.5亿新元(约合0.7亿美元),截止2013年3月底总资产已达2150亿新元(约1733亿美元),近40年增长了614倍。公司以控股方式管理着23家国联企业(可视为其子公司),其中14家为独资公司、7家上市公司和2家有限责任公司。

  这个公司是淡马锡(Temasek),创造了国有企业盈利的神话。

  谈及新加坡,不可能不谈淡马锡与另外一个永远不会被忘记的名字——李光耀,这位新加坡建国总理3月23日与世长辞,他留给祖国新加坡的丰硕遗产,为世人广泛肯定:半个世纪前的小渔村,早已崛起为法治昌明、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的先进国家。而作为华裔,这位“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和中新关系的奠基人、开拓者、推动者,同样给中国留下了厚重的遗产。

  国际上有为数众多的研究者认为,新加坡于中国关系之所以如现在这般密切,李光耀的作用居功至伟。尼克松曾说李光耀是他见过的最有能力的领袖之一。是的,他被称为新加坡“国父”。李光耀创立了淡马锡控股,掌控了包括新加坡电信、新加坡航空、星展银行、新加坡地铁、新加坡港口、海皇航运、新加坡电力、吉宝集团和莱佛士饭店等几乎所有新加坡最重要、营业额最大的企业。

  1974年,李光耀创立了淡马锡控股,掌控了包括新加坡电信、新加坡航空、星展银行、新加坡地铁、新加坡港口、海皇航运、新加坡电力、吉宝集团和莱佛士饭店等几乎所有新加坡最重要、营业额最大的企业。曾有国外媒体估算,淡马锡控股所持有的股票市价占到整个新加坡股票市场的47%,可以说是几乎主宰了新加坡的经济命脉。而新加坡电信是马来西亚电信的大股东,也控股澳大利亚第2大电信公司Optus。新加坡航空的服务世界排名第一,同时控股新西兰航空公司。星展银行是新加坡最大的银行之一,控股印度的ICICI银行……

  在淡马锡的扩张版图中,无一没有李光耀及其家族成员运作的痕迹。

  但实力显然不是支撑淡马锡在中国市场如鱼得水的根本,据研究显示,文化背景与才是新加坡企业能够在中国迅速实现本土化的根源。

  李光耀一生都为新加坡有儒家文化背景而感到高兴。面对高歌猛进的高科技,他曾告诫说:“科技对未来进步具有决定性作用,但不能利用技术打破家庭,家庭应该培养孩子们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辨别是非的能力。”“我们很幸运,因为我们的文化背景很好。我们崇尚节约、勤奋、孝顺和忠于家庭,最重要的是我们尊重学问和学习。”晚年,李光耀也表示,“我成长于三代同堂的家庭,这就不知不觉地使我推崇儒家思想。儒家认为如果人人都争做‘君子’,那么社会就能实现良性运转。”

  对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推崇,让李光耀和他一手创造的众多新加坡企业与中国市场融合的时候不再存在壁垒。

  融合与发展

  而中国领导人对新加坡模式倍加推崇,其结果对新加坡是最有利的:35年来,新加坡是唯一的中国领导人点名学习的国家。在中国历史上,似乎还没有过心悦诚服向一个国家学习了30多年、至今还方兴未艾的先例。这样一种作为“老师”和“模范”的形象,是新加坡对华投资时最大的软实力。它一方面塑造了新加坡政府和企业在中国的正面形象,另一方面培养了中国官员和国企管理者对新加坡的好感。这使得新加坡在华的投资行为很少受到中国政府和民众的质疑。近年来,淡马锡无论是投资中国的大型国有商业银行还是房地产,甚至对大型商业银行套现减持的短期做法,都未在中国引起任何波澜,这全都拜其一贯以来的良好形象所赐。

  而在具体操作上,新加坡政府及其控股的淡马锡,对中国经济走向保持高度敏感,在投资方向的选择上紧扣中国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主题。2004年前后,中国国有大型银行开始改革,淡马锡几乎出现在所有大型商业银行战略投资者的名单中。2005年前后,中国房地产市场异常火爆,各地产公司急于通过公开上市融资来避免政策风险,淡马锡这一时期的投资则涵盖了恒大地产、碧桂园、合生创展、龙湖地产 、绿城地产和佳兆业等主要的地产商。今年7月,新加坡贸工部兼国家发展部高级政务部长李奕贤接受采访时表示,新加坡对华投资以往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和房地产业的开发,以后可能会更倾向服务业,包括金融、保险 、会计、律师、高科技等。再一次显示出新加坡政府对中国政治经济走向的准确把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