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深圳国际低碳城可持续发展规划项目简介

2015年06月16日 18:36 来源于 财新网 | 评论(0

 

  项目源起:

  从2010年开始,荷兰方面与深圳就一直就生态知识城、生态低碳城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

  2011年3月14日,唐杰副市长会见荷兰驻广州总领事范吉来先生,双方正式提出将该项目推进为中国政府与荷兰政府间合作的国际项目,并进入正是程序阶段。并于12月23日由唐杰副市长率相关领导向国家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司苏伟司长报告了低碳城工作进展情况及碳交易工作筹备情况。由苏伟司长建议将中荷(欧)低碳城项目更名为“深圳国际低碳城”。

  2012年5月李克强副总理与欧盟委员会主席将本项目定位中欧可持续城镇化合作伙伴旗舰项目。该项目肩负着为国家低碳发展探路、为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国际谈判提供重要战略支点的使命,是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的重要抓手,是践行科学发展观、探索未来三十年全新转型升级发展模式的战略需要,是实现有质量的稳定增长、可持续的全面发展的典范工程。

  项目范围:

  深圳国际低碳城位于深圳市龙岗区坪地街道,面积约53.4平方公里,毗邻东莞、惠州,以龙岗区坪地街道高桥园区及周边5平方公里为重点启动区。坪地街道位于深圳东北部,东北与惠阳区交接,西北与东莞相邻,地处广州、东莞、惠州、珠海、香港中心区等珠三角城市区两小时交通圈内,能够辐射珠三角大部分地区,拥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可利用资源。

  本次规划总面积为5342.16公顷,现状建设用地面积为1750.84公顷,水域和其它非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为3592.00 公顷,规划区域处于生态控制线内保护范围用地面积为3117.71公顷,生态控制线外城区用地面积为2224.45公顷。现状人口约25万人,2020年规划人口规模为:人口就业规模(包括本地就业、外地居住人口)为20万人,人口规模(常住人口)为30万人,总人口(管理服务人口)约42万人。

  建设条件:

  坪地街道面积(主要是山区部分)近一半是绿色的,其中40%是自然保留地,区域内部分别由丁山河、龙岗河两大生态轴,山林、园林和水域分布丰富,区域周边分布三大生态体系:清林径郊野公园、黄竹坑水库和龙筋山系。

  而城市化的部分,其建筑大多是质量相对较低的住房和生产分散的工厂,这与拥有许多高科技公司和高价值住房资产的深圳形成鲜明对比。大多数政策制定者发现,平底的工业附加值低,污染严重。目前平底的主要产业是电镀设备、五金加工厂、塑料厂和制衣厂。新的高桥工业园将主要进行数字化音频和视频技术的研发、生产,高科技产品的研发。

  目前坪地的主要道路有:深惠路、惠盐高速公路、外环快速路以及规划建设中的外环高速路。横坪路与北通道相连,大大缩短到市中心的距离,为高桥启动区和坪地带来较大发展机遇,并且地铁三号线延长线将连接坪地。

  总体而言,目前坪地土地呈粗放的发展模式,城市空间结构混乱,制约了城镇产业升级和转型,制约了城镇经济发展和城镇建设质量的提升。

  挑战与对策:

  1.挑战:急迫的建设需求和周边环境保护的矛盾

  本项目位于龙岗区坪地街道,周边山林环绕,丁山河与龙岗河贯穿其间,整体自然环境良好,在开发过程中需要对其进行保护和完善。

  城市建设集中在中心的盆地区域,基本已经建成,继续建设面临着与山体水系征地的局面。

  对策:短期建设和长期规划平衡

  本项目从区域大格局着眼进行规划,充分尊重自然、尊重现状,对先期建设的启动区域进行重点深化,通过本底生态诊断,针对性解决生态与建设的矛盾,对尚未进行建设和需要重点保护的区域预先进行生态的保护和修复,以启动区规划建设的经验教训为全区域提供参考。

  2.挑战:低碳的建设目标和大量已建城区的矛盾

  本项目从规划到建设高标准,严要求,从政策、管理、理念和技术等方面都尽力将坪地建成一个绿色低碳城区。

  坪地目前已基本建成,现有城市建设相对中心城区较为落后,难以达到规划的要求,需要进行大规模的改造和重建工作。

  对策:新城建设和城市更新结合

  本项目通过滚动式开发,以启动区的建设带动周边的价值提升,并通过配套的不断完善为区域的发展创造条件,不断反馈和校正,实现规划的可较、可控、可持续。

  3.挑战:低端制造业现状和低碳产业方向的矛盾

  坪地区位较为偏远,经济不太发达,原有产业以低端制造业为主,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较大。

  国际低碳城的产业规划拟将坪地打造成新兴低碳产业的集聚地,为此需要引导产业转型,并提供与之相配套的设施与政策等软硬件条件。

  对策:低碳产业和低碳市政互动

  坪地街道以低碳城建设为契机,促进产业升级转型:大力发展低碳制造业,重点发展低碳服务业。与此同时对道路、雨水、污水、水中等管网设施、厂房、宿舍等进行绿色改造,使之与低碳产业相协调,真正实践绿色低碳。

  相关单位:

  组织协调单位:深圳国际低碳城规划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

  建设开发主体:深圳市特区建设发展集团

  规划单位: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低碳生态技术支撑单位/运营单位: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