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lf golf
文化之变:
从集体主义,到个体价值
对于很多50、60年代生的人来说,理想、集体主义是高频词。
从1980年的“潘晓之问”开始,个人价值渐渐觉醒,互联网时代的来临更是加剧了这一变革。新一代的年轻人喜欢个性穿着,改装汽车,讨厌雷同,选择和别人不一样的行事、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从群体到个体的演化路线


朱大可 文化批评家,同济大学教授

40年岁月流逝,中国大众文化发生了某种剧变:从一个零的状态,向繁华乃至畸形繁华的方向大幅飞跃。只要我们撇除那些边际效应,就能够洞悉它的中轴线——那就是基础价值观的演化,它为各种亚文化风尚做了深刻的背书。
复旦大学新近发布的调查报告,描绘出一条有趣的价值观演化路线:50代的集体主义和沉湎养生、60代的生活焦虑和网络攻击、70代的心理优越和社会批判、80代的财富自卑和金钱至上,90代的自我意识和沉迷娱乐。这个代际心理和价值观的转换,充满了令人惊讶的戏剧性特征。尽管这种断代法有过于机械之嫌,但它终究拼出粗陋的精神地图,让我们能藉此观看中国人的心路历程。
在这个生物演化链条上,我最关注的是它的两端——50代和90代。撇去那些中间过渡状态,它就成为一座单拱的桥梁,向我们揭示40年来最重要的价值变异——完成从集体主义向个体主义的跨越。
这种深植于文化基因层的变异有三个主要源头。它的政治起源,可以追溯到1980年《中国青年》发起的“潘晓之问”,甚至还可上溯至文革地下诗歌“朦胧诗”之“我”主语。它不仅瓦解三十年来的宏大政治理想,而且开始颠覆集体主义、从众主义、家长制、单位控制以及集体庇护的架构。它的经济起源,则是90年代“计划经济时代”的终结及其自由市场的崛起。它的技术源头,是晚起的数码互联网。它们共同唤醒个体作为独立人格主体的觉醒,为中国走向公民个体化社会,开辟了意义深远的道路。
基于各种保守势力的意识形态围剿,这条道路的崎岖性和反复性,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但它是一个难以阻止的历史潮流。
80、90代以来,中国青年崇尚自我意识,强调自我价值,喜爱个性服饰,热衷改装汽车,讨厌雷同,担心“撞衫”,坚持特立独行的生活方式。他们是没有叔舅及叔表兄妹的一代,拒绝关注国家层面上的各种政治事务,以高度孤独和自恋的状态,在娱乐化、游戏化及其虚拟(数码)社会中寻找慰藉。他们活跃在自我、自我镜像及其地面投影的空间。
从50代的集体主义到90代的个体主义,这是两极分化的世界,平分了中国人的生存信念。而当50代转向养老和养生焦虑之后,90代的意识形态,正在蔓延成大地上最有生气的植被。对于继续以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规训民众的来说,这是一种灾难性的景观。
但在我看来,这场价值观博弈的结局,可能会落在一个折衷的中间线上。我们将看到一个更为健康的00代的崛起,他们拥有完全独立的个体人格,同时保持对群体、社会和国家命运的强烈眷注。

GOLF:
为个性而生
很多人说,高尔夫就是一款为改装而生的汽车。
每个人都能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高尔夫,它代表了一种时代的文化和精神。

由于具有德国血统的两厢高尔夫具有极大的改装潜力,很多人说,高尔夫就是一款为改装而生的汽车,因此,它也一直是资深改装车迷们追捧的对象。无论是升级为GTI或R版,将马力提高到350,还是全面提升大灯、尾灯、车内音响系统,加入任何性能套件,高尔夫在每一位改装车迷的心目中都有自己的模样。
2003年,第四代高尔夫正式由一汽-大众在中国投产,开启中国汽车“个性消费”元年。尽管周期并不长,却在国内掀起了针对第4代高尔夫的改装,而在其停产之后,更是掀起了老高四的改装风潮。在改装界,高尔夫R是绝对的明星车型;而最富传奇色彩的GTI车款,4代高尔夫也在2000年推出,拥有极大的提升空间;后续推出的25周年纪念版GTI,性能上又作出大幅提升。
从集体到个人,高尔夫的40年历史见证了这种文化与社会价值观的变迁。在崇尚个性的新时代,每个人都能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高尔夫,它代表了一种时代的文化和精神:不是只有夸张的外观、惊人的排气声浪才算是改装车。车主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对原车的不足进行合理的提升,而这种理性的改装,更加值得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