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lf golf
科技之变:
从冲上太空,到以人为本
上世纪70年代是太空探索的高峰期,世界各国争相发展载人航天、登月计划。
冷战结束后,人类的关注和投入便从星空转向了地面,探索的目的不在于遥远的未知世界,而是为人类更好地生活而服务。

科技并未放缓脚步,只是选择了另一个方向

陈楸帆 科幻作家、互联网从业者

在阿瑟·克拉克的经典作品《2001太空漫游》中,21世纪初的地球太空城已经有飞向月球的定期航班飞船,有能力组织向太阳系外围行星进行大规模载人航行。然而在现实中,太空探索的发展比克拉克的想象要慢得多,这让许多深受黄金时代科幻小说影响的技术乐观主义者倍感失落。
四十多年后的今天,地球已不再是强大政治军事因素所影响的冷战世界,也有很多科幻的预言变成了现实,比如不需要80天就可以环游地球,可以用人工影响气候,虚拟现实让人痴迷不已。
但人类对深空探索、载人航天的投入显然是大大减少了。人们不再将目光长久地投向夜空,而是凝视手中发光的屏幕,而科学家们在大公司体制及政府项目经费的指引驱使下,更多地投入到周期短、见效快、与人类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领域:21世纪的互联网比《神经浪游者》中所描绘的更为无孔不入,人类基因组测绘计划迭代发展的速度超过了摩尔定律,层出不穷的新材料技术让隐身人和电磁王都自愧弗如,更不用说页岩气技术及电动车对传统石油经济的巨大冲击。
我们不能轻易下结论,对人工智能或人类大脑的探索重要性就一定低于发明核聚变或空间翘曲飞行,在我看来,它们都是足以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大计划(Master Plan)。科技并未放缓脚步,它只是选择了另一个方向。而这个方向,是由历史及历史中的个体所决定的。目前我们处于奔赴下一个技术范式转换的过度周期内,在我们前面的,可能是AI、“奇点”(Singularity)或永生,当然也有可能这是三位一体的全息呈现。
从表面上看,似乎当下人类整体的技术进步趋于内向化。原因很简单,缺少如同刘慈欣小说中描述的文明级别大灾难,各国政府及国际社会都没有足够野心和动力集合人力、财力、智力上的资源,全方位升级现有的航天航空技术,再次向太空进发。
但诚如史蒂夫·乔布斯所说,Discover the dots and connect the dots. 在基础理论科学领域的发现,需要漫长的时间去沉淀转化为应用层级的技术,谁又知道,在未知的将来,终有一天,我们将所有闪烁的人类智慧由点连接成线,所有前进的脚步都印拓出通往新世界的大路,如叶芝所说“因此我扬帆远渡重洋,来到圣城拜占庭”。
我期盼着那一天的到来。

GOLF:
为实用而生
高尔夫诞生的出发点,就是一款真正适合民用的汽车,它比甲壳虫具有更好的操控性和安全性,也因此开启了一个追求驾乘舒适和实用的时代。
每一代高尔夫都是汽车工业中新典范的诞生,同时,每一项创新都切实为车主服务。

在意大利著名设计师乔治亚罗笔下,高尔夫诞生的出发点,就是一款真正适合民用的汽车,它将“掀背”概念带入了人们的视线,比甲壳虫具有更好的操控性和安全性,也因此开启了一个追求驾乘舒适和实用的时代。
从2代开始,高尔夫首次开创使用机器人这种未来科技进行量产,到7代的自动驻车系统等,高尔夫的每一次更新换代,不仅代表着一件产品的更替,更是代表着在一次次科技与外观潮流的创新下,每个时期所特有的“集德国大众技术之大成”的杰作。
在汽车构造和外观设计上,高尔夫从出生之际,便对汽车市场格局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它的两厢掀背式造型、溜背式设计颠覆了汽车设计,并让两厢车真正走进了不同阶层的家庭。特别是在2009年,一汽·大众将国产版的第六代高尔夫带到了国内市场,亮相于同年7月的长春车展,渐渐改变了中国人对两厢车的看法,不断刷新紧凑型两厢车的刻板印象。
每一项创新都切实为车主服务,高尔夫的个性和性能完全达到了豪华车的驾乘体验,“五星安全”更是高尔夫一直以来的金字招牌。在中国,从第四、第五代高尔夫的初识到第六代高尔夫的畅销,它不仅在人们心中树立起高品质家用车的典范,也在改变着人们原本只崇尚三厢轿车的观念。同时,其独特的外观设计与造型正在让消费者发生着从陌生、接受到爱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