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青岛西海岸新区产业转型发展规划

2014年11月17日 15:49 来源于 财新网
区以海洋经济发展为主题,服务于青岛建设区域性经济中心和国际化城市的发展定位,为探索全国海洋经济科学发展新路径发挥示范作用

  月3日,国务院批复设立青岛西海岸新区,要求新区以海洋经济发展为主题,服务于青岛建设区域性经济中心和国际化城市的发展定位,为促进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率先转型发展、建设海洋强国发挥积极作用,为探索全国海洋经济科学发展新路径发挥示范作用。

  为更好的担当国家战略使命,新区突出“蓝高新”,加快“转调创”,深入实施“高端、高质、高效”产业发展战略,确定了“616”产业发展思路,构建以先进制造业、高端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

  (一)提升六大支柱产业

  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流程、新装备、新材料等手段,重点提升航运物流、船舶海工、家电电子、汽车制造、石油化工、机械装备制造六大支柱产业,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

  1.航运物流产业。加快向物流服务贸易转型,建设集现代码头业务、物流园区、保税园区、临港产业、期货交割、金融商务等为一体的国际物流中心,发展保税物流、配送物流、冷链物流、电子物流等新兴业态,加快港口物流信息建设,完善与物流体系紧密衔接的贸易网络,建立大宗物资能源交易平台,形成现代国际航运贸易集聚区。

  2.船舶海工产业。船舶制造重点发展LNG船、LPG船、大型集装箱船等特种船舶和高档游艇及关键零部件等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产业重点依托现有船舶海工龙头企业,突破设计和总装制造关键技术,开展油气开发生产平台的设计制造,加快深海油气探测开发装备的技术研发和生产。

  3.家电电子产业。重点推动家电电子从普通黑、白家电生产向智能节能、新型显示设备、物联网家电等价值链高端延伸,向新型元器件、仪器仪表、微机电系统、新型传感器、下一代互联网核心设备、船舶和汽车电子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转型,发展以海洋探测监测与信息、船舶电子通讯与导航、舰载高端电子信息装备等为代表的海洋电子信息产业。

  4.汽车制造产业。鼓励现有整车生产企业扩大产能,以汽车整车为龙头,带动汽车零部件配套产业发展,提高本地配套率,打造集研发、测试、制造、配套、物流一体的汽车产业集群。借助国家产业扶持政策,加快向特种汽车和新能源汽车转型,突破新能源汽车动力装置的研发生产,形成新能源整车开发能力、动力总成开发能力、汽车电子技术研发能力,建成新能源汽车开发制造体系。

  5.石油化工产业。尽快启动石化区规划布局调整研究和新建石化园区选址规划论证,推进炼化一体化发展,向精细化工、石化新材料拓展,引进培育大炼油副产品回收、催化剂及助剂类、炼化专用设备等循环经济项目和配套产业,逐步拉伸石化产业链条,提高产业附加值。

  6.机械装备产业。加快向智能装备制造转型,加大企业在专用设备、特种设备、高端设备方面的研发力度,推动产业向技术自主化、装备成套化、产品品牌化、产业集聚化发展,形成专业化生产、区域性协作、社会化配套的产业发展格局。

  (二)培育十大新兴产业

  突出海洋经济主题,注重发展梯次,采取引进、嫁接、裂变等模式,培育海洋生物医药、海水淡化、海洋新能源、海洋新材料、游艇邮轮、涉海金融、通用航空、旅游度假、影视文化、软件和信息服务十大新兴产业,逐步打造生态型、智能型、微纳型、服务型、融合型的百亿级产业集群。

  1.海洋生物医药产业。不断加强海洋生物资源的研究利用,加快发展海洋生物、海洋生物制品、海洋功能性食品和海洋创新药物等产业,建设全球知名的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尽快形成具有代表性的产业形态,将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做大、做强、做出特色。

  2.海水淡化产业。以海水淡化应用和设备生产为重点发展方向。加快引进发展大型陆用海水淡化设备及高精端船用设备生产企业,形成区域性的特色产业。引进国内外知名海水淡化生产企业,鼓励新区重点化工、热、电企业发展热、电、水、化等规模联产。

  3.海洋新能源产业。依托我区海洋自然资源条件,引进全国知名院所,在海岛和海岸带开展潮汐能、波浪能、太阳能、风能开发和综合利用,建设全国领先的海洋新能源技术研发中心、装备测试基地和开发利用示范区。

  4.海洋新材料产业。以新型海洋工程材料为重点,开展海洋装备用钢、钛材、镁合金等海洋有色金属材料的研发生产,大力开展新型船舶及海洋工程用系列多功能防护材料技术研究,突破海洋防腐涂料、海洋平台电解防污产品等高新技术,积极发展深海浮力材料以及深海水下耐压耐温耐腐蚀结构材料。

  5.游艇邮轮产业。重点围绕游艇制造和游艇邮轮消费两个方向,高起点规划游艇工业园,形成游艇研发、设计、生产于一体的产业链,打造全国重要游艇生产基地。规划布局大众游艇码头和俱乐部,加强与海上垂钓、海上旅游、海上交通结合,形成我国东部沿海游艇消费中心。争取到2020年,新区游艇年生产能力达到300艘,完成游艇制造业产值20亿元,游艇消费收入达到100亿元。

  6.涉海金融产业。规划建设新区金融产业集聚区,大力发展新兴金融机构和商品交易中心,探索发展航运保险、资金结算和航运价格衍生产品,引进设立海洋开发保险公司和船舶金融租赁公司等金融机构,发起设立民营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促进青岛国家海洋产权交易中心、山东商品交易所落户新区,争取开展金融业综合经营、外汇管理、商业保理、跨境财富管理等业务试点,建立区域财富中心。

  7.通用航空产业。围绕“一基地、两园区、五中心”(即一个研发基地、两个产业园区和五个服务中心)发展布局,力争建成国内最重要的商务(公务)飞行枢纽、特色海洋航空基地、东北亚地区重要通用航空试飞检测中心和特色航空产业配套基地。至2020年,力争引进培育10家规模以上通用航空公司,年产值100亿元,区内院校年培养航空专业人才1000人。

  8.旅游度假产业。突出旅游资源统筹,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建设山海岛5A级景区,争创凤凰岛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优化提升滨海休闲度假、乡村旅游、影视文化旅游等旅游品牌,推动旅游产业化和产业旅游化,打造“升级版”旅游产业体系,形成中国北方第一垂钓基地及区域性度假中心、游客集散中心,打造中国最佳、国际知名的滨海休闲旅游度假目的地。

  9.影视文化产业。重点推进万达影视产业园、凤凰岛影视演艺中心、影视培训基地等项目,聚集一批国际知名影视制作公司,形成集影视拍摄、影视制作、影视会展、影视旅游综合功能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条,打造东方好莱坞,将影视文化打造成新区的城市名片。依托山、海、滩、湾、岛、绿等自然资源和历史人文资源,突出蓝色海洋文化、影视创意文化、国际商务文化、福寿养生文化四大特色,培育影视演艺、文化创意、数字出版传媒博览、滨海文化旅游、文化产品制造五大文化支柱产业,打造文化产业集聚区、示范区、领航区。

  10.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重点发展以城市公共安全、工业安全生产、环境监控、智能交通、智能家居、公共卫生、健康监测智能应用为主的物联网产业;以海洋综合信息系统、港口物流基础信息系统应用为代表的云计算产业;以信息技术外包、业务流程外包、知识流程外包为主的服务外包产业。到2016年,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实现总收入400亿元,年均增长30%。

  (三)打造六大特色产业

  依托城乡一体、产城相融、陆海统筹的独特条件,突出发展特色农业、远洋渔业、军民结合、科技研发、健康体育和教育培训六大产业,打造特色鲜明、具有品牌影响力的产业集群。

  1.特色农业。突出城乡一体化发展,优化提升蓝莓、绿茶、食用菌三大特色产业,以农业品牌建设、农业生产标准化为重点,在都市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农业产业化经营上实现创新和突破,规划建设一批农业特色小镇和现代农业园区。

  2.远洋渔业。着眼于打造辐射东北亚、山东半岛和中国内地的集远洋捕捞、采购交易、冷链物流、加工配送、信息集成、食品追溯和安全检测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国际远洋渔业基地,力争2020年远洋渔船交易规模达到1000艘,年卸鱼量300万吨以上。

  3.军民结合产业。突出军民结合特色,重点在古镇口区域规划军工产业(含军转民用)专业园区,具体承接重大、优势军工企业入驻,形成1-2个优势产业集群,推进军用技术和民用技术双向转化,为探索军民融合式发展之路发挥先导示范作用。

  4.海洋科技研发产业。大力引进涉海科研院所,建设规范化、专业化科技创新园区,加快完善科技孵化链条,推进重点实验室、大型科技仪器中心等公共技术平台建设,鼓励支持组建科技创新联盟,大力发展科技金融,优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建设科技转化平台,打造科技创新创业、科技金融、技术转移、知识产权、成果转化五大服务体系。

  5.健康体育产业。重点发展医疗和康复护理服务、健康养老、健康旅游、体育健身、运动康复等行业领域,全力打造高端健康服务业集聚区和生态养生城市。以山海为特色,促进体育与养生、旅游、会展、影视产业融合,加强徒步骑行服务站、汽车露营营地、航空飞行营地、船舶码头等设施建设,承接专业赛事,发展群众健身,建设蓝色休闲体育城市。

  6.教育培训产业。重点发展高端学前教育、教育咨询、教育科技、职业培训等业态,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院校,建设国际学校,集中打造海洋经济科教区、职业教育聚集区和影视教育先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