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打造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

2014年11月13日 15:34 来源于 财新网
董家口是国家正式批复第一个以循环经济发展为导向的区域,目标是打造成全国循环经济发展的典型示范

  6月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设立青岛西海岸新区,标志着西海岸新区的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面对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结合《董家口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总体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各项要求

  董家口经济区围绕新区建设“四区一基地”的总目标和“一二三四五六”的总思路,具体实施“三大两新”战略(即依托大港口,开发大物流,发展大产业,探索新机制,建设新港城),打造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第四代物流交易港和现代化蓝色新港城。

  积极构建循环型经济体系

  以安全环保和循环发展为顶层设计,根据青岛西海岸新区发展规划要求,统筹陆海规划与产业布局,优化提升港城总体规划和各专项规划,启动编制董家口“十三五”规划,高水平推进港城CBD等区域控规,以及安全、环境等专项规划,对危化区域实施封闭式和专业化管理。通过强化节能减排,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加快推进资源综合利用等措施,重点建设精品钢铁、海水淡化、污水处理、LNG利用、光伏发电等5大循环经济示范工程,重点培育20家循环型企业,实施30个重大循环利用项目,形成以港口物流、钢铁冶金、装备制造三大产业为主导,电力、新材料等关联产业循环配套,信息、金融、旅游等服务业协调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努力构建行业内部、产业间、区域间、公用设施四大循环经济体系。

  大力推进港区建设,加速启动循环经济核心引擎

  董家口港区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良建港条件,北接京津冀,南联长三角,向西辐射半岛内陆及西部省份,地处国家规划“一路一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十”字结点位置,设计泊位112个,年吞吐能力3.7亿吨,实际运营通过能力将达到6亿吨以上。

  (一)以第四代物流交易港为目标,建设世界一流的大港口,打造国家大宗干散货集散中心、国家能源储运中心和深远海综合保障基地。

  一是强势推进码头建设。目前,港区已建成泊位21个,投入运营泊位9个,今年再建成投产5个泊位,形成1亿吨的吞吐能力,后期重点推进2个40万吨矿石、1个45万吨油品码头建设,争取2020年前达到设计吞吐能力,实现“再造一个青岛港”的目标。

  二是配套加快堆场建设。依托9万平米的保税堆场和正在审批的自由贸易港区,建设国家大宗干散货集散中心;依托投资105.6亿元、年可接转LNG300万立方的中石化LNG液化天然气及投资209亿元、库容1560万立方的华信能源石油储备基地,建设国家能源储备中心。

  三是积极争取口岸开放。全力配合上级有关部门,争取国家尽快批复董家口港口岸正式开放,在董家口设立一类对外开放口岸。争取海事部门设立海事综合监管基地,及时保障海上航运安全。

  (二)以东北亚国际航运枢纽为目标,建设陆海通达的大物流,加快物流网络和临港物流园区建设,通过汇集人流、物流、商流和资金流,实现助推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率先转型发展的战略目标。

  一是依托青岛港建设大宗散货物流园区。在董家口港区和临港产业区,引进新加坡万邦、新兴际华和中国外运等知名物流企业,规划建设千万平米的矿石、煤炭等大宗散货物流园区和服务于集装箱、件杂货等货种的综合物流园区。

  二是依托前湾保税港区建设保税物流拓展区。在董家口港区规划建设20平方公里的保税拓展区,争取设立自由贸易港,发挥口岸功能与保税功能叠加优势,积极开展离岸金融业务、航运金融、国际船舶登记、国际航运税收等政策试点,推动口岸功能向自由贸易和国际物流中心提升发展。

  三是依托疏港铁路建设铁路物流园区。借助济南铁路局承建疏港铁路的契机,发挥铁路运输的优势,引进建设投资20亿元、占地3000亩的铁路综合物流园,建立立足港口、辐射周边区域的铁路物流货物集散中心。

  四是着手筹建东北亚大宗商品交易中心,规划筹建东北亚大宗商品交易中心(暂定名)实现商品供需信息交流、电子交易,争取打造矿石、油品、天然气等优势资源“董家口指数”。

  建设蓝色、高端、新兴的大产业,打造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

  严格按照循环型经济体系要求,构建完善循环经济体系,提高资源利用水平,助推产业的转型升级,形成以蓝色、高端、新兴为主要特色的产业集群,把董家口打造成区域经济优化发展的典型示范。

  一是创新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按照绿色、低碳和循环发展思路,着力构建行业内部、产业间、区域间和公用设施4大循环经济体系,重点推进青钢环保搬迁项目能流、水流、原料流在产品、企业、产业之间的循环利用;华能热电联产项目、光伏发电项目、碧水源海水淡化项目在能源、产业之间的循环利用;中法水务项目水资源在企业之间的循环利用等,充分发挥这些项目在新技术应用上的示范和对循环产业项目集聚的带动作用。

  二是依托青钢集团等企业,打造冶金—资源综合利用—冶金化工产业链。加快推进总投资164亿元的青钢整体环保搬迁,2014年底一期工程试运营,引进世界领先的工艺和装备,重点培育发展高附加值的优特钢品种,创建国家重要的精品钢铁制造基地。同时,积极扩张产业规模、拉长产业链条,在青钢项目附近预留15平方公里土地,建设钢铁产业园区,面向国内外大型钢铁企业,引进钢铁深加工项目,争取到2030年建成钢铁产能1000万吨、产业链完整的现代化钢城。

  三是依托阳煤、碧水源等企业打造资源高效利用—节能环保产品—新型材料产业链。积极推进总投资54亿元的阳煤集团年产10万吨的非光伏法聚碳酸酯(PC)项目、总投资4.3亿元的信泰怡和年产750吨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产品项目,争创世界领先水平的新材料生产研发集聚区;总投资42亿元的碧水源膜生产及海水淡化项目于6月份签约入驻,将建设500万平米膜生产和日处理能力30万吨的海水淡化工程,争取设立国家级海水淡化产业化示范基地;加快推进总投资90亿元的神雾集团钒钛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建设,争取设立国家级海洋矿产综合利用产业化示范基地。

  四是依托鲁海丰集团,打造远洋渔业深加工—冷链物流—水产品交易—远洋渔轮修造补给产业链。积极推进由鲁海丰集团投资101.7亿元建设的中国北方国际水产品交易中心和冷链物流基地项目建设,到2016年底可实现100万吨的卸鱼量,同时积极引进1-2家国内外知名品牌企业,参与开发水产品拍卖交易、冷链物流、远洋捕捞服务、加工配送、信息集成等产业,打造面向东北亚、辐射全国的现代化国际水产品贸易平台,实现深远海资源开发的初步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