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青岛西海岸新区现代渔业发展情况

2014年11月13日 15:32 来源于 财新网
青岛西海岸新区紧紧围绕渔业增效、渔民增收这条主线,充分开发利用海域滩涂资源,发挥市场导向作用

  青岛西海岸新区海岸线长约282公里,海域面积5000平方公里,有灵山湾、龙湾、琅琊湾等12处海湾,海产鱼虾参贝等260余种,发展海洋渔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紧紧围绕渔业增效、渔民增收这条主线,新区充分开发利用海域滩涂资源,发挥市场导向作用,不断加快渔业经济结构调整,加强渔业资源养护,全面推进水产健康养殖和具有区域特色的集约化、规模化、多元化渔业发展模式,2013年全区水产养殖面积13418公顷,完成水产品总产量33.3万吨,实现渔业经济总产值86.3亿元。建有工厂化面积110万平方米,标准化池塘养殖海珍品1.9万余亩,贝藻类增养殖3.1万余亩,贝类及海珍品底播3.4万余亩。

  (一)远洋渔业实现新突破

  近年来,新区积极组织协调鲁海丰、金城远洋、中泰等远洋渔业企业发展远洋渔业。目前全区共注册远洋渔业企业9家,发展远洋渔船40艘,其中:已建成并投产24艘,已批在建16艘,远洋捕捞秋刀鱼、鱿鱼等产量2.3万吨,主要在俄罗斯、韩国、朝鲜、印尼、马来西亚、阿根廷、毛里求斯等海域作业。

  同时,协调帮助企业与东南亚、非洲等国家开展渔业国际合作,重点在建设海外渔业基地上下功夫,努力形成集产供销和后勤补给为一体的海外陆上后勤基地。 8月18日,马来西亚渔业局与青岛市海洋与渔业局在吉隆坡签署了双边合作框架协议,同意共同建立渔业合作发展长效机制,设立马来西亚、青岛渔业合作交流发展服务平台。青岛市获取马来西亚在IOTC(印度洋金枪鱼管理维护组织)项下的50艘渔船的印度洋公海入渔授权(由鲁海丰公司专有)。同意青岛鲁海丰集团在马来西亚吉打州(马六甲海峡印度洋入口处)填海建设长宽各5公里面积25平方公里(包括港池)的马来西亚北方渔业国际港和产业园。该产业园为中国走向印度洋提供了战略支撑,将成为我市“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枢纽,为与东盟国家深入开展海洋渔业国际合作搭建了平台。

  (二)渔业资源修复实现新突破

  针对近海渔业资源日趋枯竭的情况,新区一方面严格抓好伏季休渔管理,控制渔船私自出海作业,鼓励发展远洋渔业,同时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政策,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参与,重点做好以增殖放流和人工鱼礁建设为主的渔业资源修复体系。累计积极争取青岛以上资金3000余万元,放流虾蟹等各类苗种6.8亿余单位,带动渔民增收近1.5亿元。争取青岛以上资金2600万元用于人工鱼礁建设,截止到目前,新区共规划建设人工鱼礁区6个1045.1公顷海域,共完成水泥预制件、水泥管、石头等礁体投放65.1万空方,主要以石岭子人工鱼礁区、斋堂岛人工鱼礁区、竹岔岛人工鱼礁项目和高峪附近海域人工鱼礁等为主。

  (三)品牌渔业实现新突破

  通过组织龙头企业积极参加各类农产品交易会,强化产品质量和品牌包装宣传,新区渔业品牌的知名度和市场份额进一步提升。截止目前,新区渔业获得“泊里西施舌”、“灵山岛海参”和“琅琊玉筋鱼”农业部地理标志认证3个;“琅琊台”等“山东省著名商标”2个;“瑞滋”海参等“青岛市十佳水产品品牌”5个、“贡口湾”等“青岛市优质农产品品牌”3个、“灵山岛海参”获得“青岛市十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老龙湾、红胡子”等“胶南市渔业十佳品牌”及“提名奖”共20个品牌。同时积极推进渔业标准化工作,目前全区共有无公害水产品生产基地36家,农业部无公害水产品37个,有机水产品15个,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30家。

  (四)工厂化养殖进一步优化

  新区工厂化养殖起始于上世纪90年代末,截止到目前,全区有工厂化养殖面积110万平方米,主要以鲆鲽类、海参、贝类育苗养殖为主,主要分布在大场镇、琅琊镇、滨海办及张家楼镇等沿海区域。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和技术支撑相结合,积极引导企业引入工业化理念,新区大力推广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截止目前全区共发展循环水系统19套,半自动化倒框机36台,工厂化育苗养殖主营收入6.6亿元,利润约1.3亿元。其中青岛生态工程化海水养殖示范基地位于大场镇,2013年被评为省级现代渔业园区。

  (五)标准池塘改造养殖海珍品效益明显

  新区传统池塘养殖以虾蟹为主。自2005年以来,新区开始大面积改造池塘养殖海参,主要是将原有的老、旧、废养虾池塘通过清淤、水泥护坡、增加附着基等方式高标准改造进行刺参养殖。截止目前全区累计改造虾池面积达19000余亩,池塘养殖主营收入3.1亿元,利润0.9亿元。

  (六)贝藻类养殖进一步优化

  新区贝藻类养殖主要分布在灵山湾、古镇口湾和琅琊湾附近海域,目前养殖面积达20000余亩,养殖品种以扇贝、牡蛎、海带、裙带菜、龙须菜等为主。其中藻类养殖面积达到4000余亩,鲜海带及裙带菜等藻类产量5500余吨,产值800余万元。预计到2015年,新区藻类养殖面积超过10000亩。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藻类养殖将逐渐发展成为新区渔业经济发展的新兴产业之一,并将逐步解决(藻类加工原料问题。主要以青岛聚大洋藻业集团有限公司、青岛西海岸海洋渔业开发有限公司、青岛斋堂岛生态养殖有限公司为主。

  (七)深水网箱养殖空间进一步拓展

  随着城市化进程和港口开发等大项目建设用海需要,新区原有古镇口湾、琅琊湾等深水网箱养殖基地已基本被占用。通过积极与科研院所对接,探索离岸深水网箱养殖区域,为发展抗风浪网箱养鱼争取发展空间。截止目前,全区共有深水抗风浪网箱262个,主要分布在斋堂岛附近海域、石岭子海域和唐岛湾等区域。

  (八)水产品加工实现新突破

  一是水产品加工。在鼓励来料加工稳定发展的同时,大力倡导和扶持地产品加工。以青岛和福记食品、久龙、双维、鲁海丰、益合兴、老龙湾等为代表的地产品加工企业逐渐发展起来。截止到目前,全区共有各类水产品加工企业26个,规模较大的8家。其中和福记食品冷链物流和加工项目占地105亩,总投资3.2亿元,计划建设加工车间5万平方米。截止到目前已完成一期30000平方米主体建设工程,并开始生产,产品主要以保障服务和出口英国等为主。项目正常运行后,年加工水产品3464吨,可提供600个就业机会。

  二是藻类加工。新区共有规模以上海藻加工企业7家,分别为明月海藻、聚大洋、瑞星海藻等,主要产品为海藻酸钠、甘露醇、卡拉胶、藻酸丙二醇酯、碘等,以明月海藻规模最大,产品类别最多。从海藻产品加工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方面看,明月海藻、聚大洋海藻分别位居全国同行业的第一和第二位,海藻综合加工能力居世界第一位。目前,新区已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海藻加工生产基地,其中海藻胶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7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