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青岛西海岸新区现代渔业发展情况

2014年11月13日 15:23 来源于 财新网
通过对陆海空间进行整体布局,基础设施的统筹,实现空间优化和有效资源利用,构建陆海一体的融合发展格局

  6月3日,新区获得国务院批复,成为第九个国家级新区。新区陆域面积2096平方公里,海域面积5000平方公里、海岸线282公里,辖27个街镇、1221个村居,总人口171万。2013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266亿元,占青岛市的28.3%;规模工业总产值5134.8亿元,占青岛市的31.9%;固定资产投资1226.2亿元,占青岛市的24.4%。

  综合优势

  一是区位条件优势。新区位于京津冀都市圈和长江三角洲地区紧密联系的中间地带,扼守京津海洋门户,是沿黄流域主要出海通道和亚欧大陆桥东部重要端点,是沈(阳)海(口)、青(岛)银(川)国家东西、南北大通道的交汇点;与朝鲜半岛、日本列岛隔海相望,具有辐射内陆、连通南北、面向太平洋的战略区位优势。

  二是科技人才优势。新区集聚了中船重工711所、702所、725所、电子41所等科研院所180余家,其中国家级科研机构22家。“科学号”海洋考察船停泊在海西湾,国内首艘深水铺管起重船“海洋石油201”、国内300米饱和潜水母船“深潜号”、“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主推进电机、亚洲最大的深海油气平台、世界最大水下立管支撑浮体系统,均由区内企业自主设计和研发制造,深海海工装备制造跻身世界前沿。拥有9所高校,在校大学生12.7万人,各类人才34万人,共有驻区“两院”院士6名、中央“千人计划”10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78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3名,已经形成从院士到博士、硕士、大学生,再到普通技工的完整人才生态链。

  三是海洋资源优势。青岛港是世界第七大港口和我国五大外贸口岸之一,位于新区的前湾港和董家口港是面向国际主航道的深水大港,拥有广阔腹地,与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50多个港口建立贸易往来,建有国家原油战略储备基地,全国重要的铁矿石、原油、橡胶、棉花等战略物资中转基地,中国北方最大石油液化天然气接收基地,在我国对外开放和战略物资运输保障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沿海分布23处港湾、21座岛屿,滩涂面积83平方公里,有大小渔港21处,海产鱼虾260余种。

  四是产业基础优势。新区是我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海洋新兴产业集聚区,培育形成了港口航运、石油化工、家电电子、船舶海工、汽车制造、机械装备六大千亿级产业集群。海洋经济特色鲜明,2013年,新区实现海洋经济增加值494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21.8%,占青岛市海洋经济增加值的37.5%;全区拥有物流企业超过2800家,2013年实现物流业增加值209.4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9.25%。

  五是政策环境优势。新区集聚了经济技术开发区、前湾保税港区、西海岸出口加工区、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中德生态园等5个国家级园区,胶南经济开发区、青岛临港经济开发区、琅琊台旅游度假区、凤凰岛旅游度假区、灵山湾旅游度假区等5个省级园区,是全国国家级园区数量最多、功能最全、政策最集中的区域之一,园区集聚、政策叠加的创新开放优势突出。

  独特条件

  一是陆海统筹。新区既有陆、又有海,广阔的陆地为海洋资源开发提供了强大的陆域经济支撑和岸基保障;海域面积广阔,海洋资源丰富,为陆域经济的延伸、拓展和升级提供了广阔的“蓝色国土”。通过对陆海空间进行整体布局谋划,对规划编制、产业布局、资源要素、重大基础设施等进行全方位统筹,将进一步优化空间和资源利用,构建以海带陆、以陆促海、陆海一体的融合发展格局。

  二是城乡一体。新区既有城、又有乡,有208平方公里的建成区,有1090平方公里的现代农业示范区。按照全域城镇化思路,提升65个城市社区,将1156个农村社区整合为222个新型农村社区,打破了原有自然村庄的限制,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人口集聚。特色小镇建设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等正按照城乡一体化的标准进行改造和提升。

  三是军民融合。新区既有军、又有民,双拥共建传统悠久,连续七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新区是我国黄海要塞和海军重要驻地,正在规划建设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园区,为海洋开发综合保障、海洋权益维护提供战略支撑。新区集聚了船舶制造、海洋工程、通用航空、电子信息等相关企业和科研院所,拥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具有承接军地结合产业的良好基础,具有建设综合服务保障基地的良好条件。

  功能定位

  根据国务院批复,国家赋予青岛西海岸新区的使命和要求,概括起来就是“一个主题、两项使命、五大定位”。

  “一个主题”:就是以海洋经济发展为主题,打造海洋强国战略支点。

  “两项使命”:就是发挥好新区的两个作用,为探索全国海洋经济科学发展新路径发挥示范作用,为促进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率先转型发展、建设海洋强国发挥积极作用。

  “五大定位”:即建设“四区一基地”。坚持科技引领、创新发展,发挥和放大青岛海洋科研和产业基础优势,着力加快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和重大创新平台建设,推进海洋科技成果产业化,建设海洋科技自主创新领航区;依托港口和国家级船舶制造与海洋工程基地、国家船舶出口基地,建设深远海开发保障基地;依托古镇口军港和航母基地建设,打造国际知名的海军城,建设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依托保税港区、中德生态园、中日韩创新产业园等园区,构筑我国参与全球海洋开发合作的示范平台,建设海洋经济国际合作先导区;建立陆海统筹一体化发展机制,建设陆海统筹发展试验区。

  空间布局

  主动融入青岛新一轮空间发展布局,坚持“东部优化、西部提升、中部崛起、南部拓展”的原则,优化形成“一核双港、九区联动;生态基底、轴带贯通;组群发展、产城相融”的空间布局,构筑青岛“三城联动”发展的重要一极。

  ——一核双港。一核,就是由东城区、西城区和中部灵山湾影视城共同组成新区主城区,规划建设30平方公里的新区核心区;双港,就是前湾港区和董家口港区。

  ——九区联动。以经济技术开发区、前湾保税港区、董家口循环经济区、中德生态园、古镇口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灵山湾影视文化产业区、西海岸国际旅游度假区、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现代农业示范区“九大功能区”,作为新区开发开放的主战场,发挥功能区主体、主导作用,承接落实“五大定位”,推进功能区联动发展,支撑带动全域发展。

  ——生态基底。坚持生态理念,将山系、水系、森林、海岸、岛屿作为城市的天然基质和依托,以绿色作为新区的底色,将新区发展的蓝图描绘在生态规划的绿图之上。

  ——轴带贯通。依托生态绿轴、城市发展带、近海开发保护带“三条轴带”和“七纵七横”主干路网,将东西长77公里、南北宽30公里的带状城区贯穿起来,构成通透的布局,观海见海、观山见山,山海城融为一体。

  ——组群发展。按照“规划为先、设施为要、文化为魂、生态为基、产业为根、特色为本”的发展思路,统筹建设灵山湾影视城、董家口新港城、古镇口海军城、王台国际城,建立优势互补、协同推进、规模适度的城市组群。

  ——产城相融。抢抓新一轮产业革命、技术革命和新型城镇化的机遇,按照第三代科技园区和城市模块的建设理念,推动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同步推进、相互促进,产业与城市功能融合、空间整合,实现“产城一体化”发展。

  愿景目标

  发展愿景:实施海洋战略,率先蓝色跨越,建设美丽新区。

  ——实施海洋战略。以服务海洋强国战略作为新区的历史使命,坚持走陆海统筹、依海富区、以海强区、人海和谐的发展路子,深入认识海洋,善于经略海洋,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强化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增强海洋科技创新能力、资源开发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

  ——率先蓝色跨越。主动落实市第十一次党代会“实现蓝色跨越”的战略部署,在青岛建设蓝色经济领军城市中走在前列,向海洋进军,走向深蓝,走向高端。

  ——建设美丽新区。通过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彰显新区的创新之美、开放之美、宜居之美、和谐之美、魅力之美,努力使生活在新区的每一个人,都能在安居乐业中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

  发展目标:到2016年,地区生产总值力争达到3200亿元,年均增长12%;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10亿元,年均增长13%;海洋生产总值800亿元,年均增长17%;海洋科技对海洋经济的贡献率达到65%以上;三年累计固定资产投资5500亿元,年均增长22%。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力争达到5000亿元,年均增长12%;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45亿元,年均增长13%;海洋生产总值1400亿元,年均增长15%;海洋科技对海洋经济的贡献率达到70%以上,人口规模240万,城镇化率85%。到2024年国务院批复新区设立十周年之际,地区生产总值力争达到8000亿元,相当于青岛市2013年的经济总量,国际化水平全面提升,形成蓝高新特色鲜明的海洋经济新区、全球高端要素聚集的开放高地、生态宜居的美丽海洋新城,打造海洋强国战略支点,基本建成现代化国际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