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呈现 > 资讯 > 正文

潘刚推进中国乳业新常态
2014.11.10

  编者按:伊利集团董事长潘刚提出的以“增长、创新和国际化”为核心的乳业新常态,说明了在重要战略机遇期,顺势而为、踏实做事,才能保持企业的平衡、可持续发展。

  11月4日,潘刚在中国爱尔兰乳制品研讨会上提出“中国乳业新常态”一词,该词及时而准确的分析、洞察出中国乳制品行业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伊利集团董事长潘刚不只是口号的提出者,也是这个新常态的推动者。

20141110114342
20141110114342

  潘刚的“中国乳业新常态”表述为三点:增长性、创新化和国际化。三个词回答了中国乳业“是什么样”、“到何处去”、“怎么去”的问题,这三点是对今后行业方向的判断,更是潘刚在乳业经营多年行业经验的总结。

 

  “钉钉子”精神钉出的增长

 

  潘刚提到中国宏观经济新常态的“优结构”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产业结构,需求结构,城乡区域结构,收入分配结构。他说“对中国乳业来说,这四个方面都为我们释放了大量的消费需求和市场空间。”

  不久前,伊利股份发布了2014年第三季度财报。三季报显示,过去的9个月,伊利股份营业总收入达到420.70亿元,利润总额高达41.48亿元,扣税后的净利润同比大幅增长91.27%。在全国宏观经济减缓后,伊利的收益得格外抢眼。

  面对伊利的成功,分析人士称,经济结构的优化刺激了乳品消费,另外,伊利一直以来的“钉钉子”精神,让它从同行中胜出。

  潘刚回忆了10年前,伊利提出全国织网、渠道下沉的时候,他考察二三级市场时候的情况,“我去浙江一个小镇上走访市场,当地的消费水准相当高,但乳制品消费局面落后,而品质上和伊利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在那以后,伊利加大了二三级市场的开发力度。在2006年,实现“纵贯南北、辐射东西”的全国性战略布局,成为第一家真正有能力覆盖全国市场的乳制品企业。2007年,伊利作为唯一一家乳制品企业,被商务部推荐加入到“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活动。从此,全国近25万个农家店都能买到伊利牛奶。

  当年的伊利钉子钉得够深,现在的伊利才能率先摘得宏观经济结构优化带来的红利。

 

  无创新,无未来

 

  “无创新,无未来”。潘刚在演讲中真切地表达了创新的紧迫。

  潘刚对创新的重视由来已久。苦咖啡就是1995年,担任生产部长的潘刚主动分担“分外”事情,研发出来的新款冰淇淋。

  在潘刚的领导下,企业停不下创新的脚步,大众熟悉的舒化奶、金领冠奶粉、每益添,都是伊利的创新产品。目前伊利已经累计研发上市1000多种产品,专利授权量已达1500多项。

  尽管如此,潘刚依旧强调了创新的迫切性:随着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中产阶级的兴起促使消费理念在转变,满足中产阶级的消费观和提升乳品行业的整体绿色水平和安全水准在当下十分重要。

  创新引领企业走向全球。

  在经过了一系列全球科研合作并建立了欧洲研发中心之后,潘刚推出“反式创新”理论,即利用全球智力资源,在国际研发创新研发后,将产品技术回流到中国市场。

  这样的创新,让中国乳业有机会参与国际竞争。伊利推动中国乳业进入创新的新常态。

 

  用全球资源服务中国消费者

 

  国际化在伊利,已是一种“常态”。潘刚表示企业要汇聚全球能量,才能在全球乳业版图中发挥更大的影响。

  潘刚对国际化的执着,早在他对承办北京奥运会的执着中就有体现。在北京获得主办权之初,潘刚坚持伊利牵手北京奥运会的想法,在众人不看好的情况下坚持4年,最终,潘刚终于让伊利站在世界面前,伊利的品牌也走向国际化,同时为其之后的全球布局打下好的基础。

  如今,“国际化”已经成为其他乳业的新常态,但伊利一直占领先机:建立欧洲研发中心,完善全球质量保障体系不断促使全球资源体系、全球研发体系、全球市场体系的全球资源体系的初步成形,一张全球的网呼之欲出。

  科特勒曾言,优秀的企业满足需求,杰出的企业创造市场。能提前预判和洞察行业发展方向,让行业的“新常态”提前几年成为自己的“常态”,这是高手所为。这也应是实业家在宏观经济新常态中的发展之道。

*本文刊发在财新promotion频道,不代表财新网编辑部观点

财新传媒产品策划中心(PIC)提供有市场竞争力的整合营销解决方案,以“内容+传播”为核心优势,融合公信力品牌、专业洞察、稀缺资源、创意设计、媒体矩阵,帮助合作伙伴提升品牌影响力。
  • 内容营销

  • 事件营销

  • 品牌专题

  • 创意设计

  • 音视频访谈

  • KOL合作

  • 会议活动

  • 研究报告

  • 微纪录

  • 项目共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