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高西庆:在变化中把握投资机遇

2014年05月08日 14:54 来源于 财新网 | 评论(0
基础设施投资要关注结构和效率,内需以及农产品领域投资有巨大潜力

  现阶段,世界经济正处在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发达经济体、新兴经济体中的大国(即金砖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均将继续面临着深度的调整,面临机制性、结构性挑战,多年形成的利益格局已经出现了颠覆性的改变,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日益激烈,各种矛盾变得错综复杂,全球经济缓慢复苏,但基础尚不牢固,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已经基本用到了极致,正在逐步退出舞台。

  近七八十年来所形成的许多似乎行之有效的经济理论开始受到根本性的质疑。为了确保长期稳定增长和发掘新的增长点,各国政府都在试图扮演更加积极的角色,加快转变增长模式和推进结构调整步伐。

  改革主旋律

  改革是当前这个时代的全球性主题,是各国抢占经济新高地的重要途径。

  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和随后的欧债危机,促使发达经济体认识到改革的紧迫性。在过去几年中,美国推动新能源技术革新和应用,努力提振出口和提高制造业竞争力;欧元区在改善劳动力竞争力、增强财政纪律性、强化金融监管等方面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日本推出了所谓安倍经济学,一反坚持多年的财政、央行各司其职、独立行权的做法,强力以政府干预手段降低币值增加出口。

  虽说要以结构性改革作为振兴经济的第三支箭,但是否成功,还在未定之天。

  总体来看,受多种因素制约和影响,发达经济体的改革进程仍然举步维艰,与此同时,新兴经济体的改革也刻不容缓。

  近来以金砖五国为首的新兴经济体增长整体放缓,2013年上半年,新兴市场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在过去6年来首次低于发达国家。比如巴西和俄罗斯经济增长显著放缓到3%和1.5%左右,而就业和产能利用率却仍然处于历史高位,这说明这些国家当前面临的结构性瓶颈愈发凸显,制约了经济增长潜力的发挥。

  2013年国际资本外流造成的冲击也给新兴经济体的许多国家敲响了警钟,敦促各国切实加快内部变革和结构调整的步伐。

  在这一大背景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及时出台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不但有利于提升中国经济中长期增长潜力,也将有助于促进全球经济的再平衡和可持续增长,为各国作了一个好的表率,也较大地提振了中国人民和国际社会的信心。

  把握新形势下的投资机遇

  在当前的历史背景下,随着各国改革意识的逐步增强,世界形势将经历大调整、大变革,如何把握和应对新的投资机遇和挑战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重要议题。

  据观察,有效缓解供给瓶颈是很多国家推进改革的重要环节,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尤其重要,不仅可以提供长期稳定的回报,还可以创造新的投资需求和就业机会,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有人统计,英国到2020年以前的基础设施投资缺口大约有5000亿英镑,美国在未来五年预计也有20000亿美元,亚洲各国到2020年的投资需求大约为80000亿美元,另外还需要2900亿美元用于区域性基础设施建设,这些投资可能带来超过13万亿美元的潜在收入。

  中国的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起着巨大的作用,规模也发展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但过去这些年的投资增长速度和中国整个经济发展、跟国民收入的增长存在较大差距。下一阶段,我们应该更加关注基础设施投资的结构和效率。

  三中全会决定提到了要加快同周边国家和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这对中国及其周边国家和地区都是一个很好的契机,特别是国内企业在基础设施投资建设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应当积极参与到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当中去。

  此外,还有一些国家在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中小企业发展,比如北美的页岩气革命、3D打印技术和大数据开发应用方兴未艾;欧洲的创业投资活跃度显著增加,相关领域也存在着潜在的投资机会。

  但我们认为这类投资对一个经济体中长期的发展更有意义。对于中投这样的公司来说,有机制上的制约,目前这种机制对人员的创造力、活力的激励是不够的,因此我们不敢说对3D打印、页岩气革命这类投资有足够的判断力,投资也会更加谨慎。

  在扩大内需方面,各国特别是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具有巨大的潜力和空间,新兴经济体仍处于追赶阶段。中产阶级快速膨胀,将带动消费需求持续增长、不断升级,各国将不断涌现出新的消费热点,比如旅游、教育、养老、医疗健康等行业都蕴藏着巨大的市场潜力。

  这一点在中国也是毫无疑问的,尤其在中国各地、内地、中部看得多的人,就有非常深刻的体会。目前在地方、县城一类都可以看到巨大的消费潜力,不光是旅游,教育、养老、医疗这是人人都要的,很多人可以不旅游,但是孩子不能不受教育,人不能不老、不会不生病,所以这些方面已经越来越明显地形成了每个人必须考虑的问题,因而这方面的市场潜力是非常巨大的。

  另外一个我们认为很有前景的领域,就是农产品,这是显而易见的。

  以中国为例,国内肉蛋奶的消费显著增加,需要更多粮食作为饲料转换。目前,我国玉米部分进口,大豆进口量占国内消费的80%,食用植物油进口量占了消费的60%,进口的粮棉油糖等农产品折合土地达到7亿亩以上。

  很多人认为,中国不能持续依靠外国,要自力更生。这在原则和理想上是很对的,但在现实中是难以逆转的,中国的人均耕地、淡水等基本资源是全世界最低之一,要养活十几亿人不容易。这一点我们应该有非常清醒的认识,今后一段时间可能会越来越多地依靠外国的土地、水、空气,甚至劳力。

  相比传统资源能源的国际垄断格局,农产品领域的进入和投资空间相对更大,未来会有更多企业在全球范围内找资源、租地、开发或者联合协作。

  积极应对投资海外的挑战

  不可否认,机遇总是伴随着挑战,特别是在世界格局经历变革的历史性阶段,影响海外投资的因素更加复杂多样。对不少国内企业而言,一方面由于体制机制上的制约,我们缺乏真正意义上的长期资金和国际化的专业管理人才,缺乏资源整合的长效机制和平台。另一方面,海外监管、投资保护主义、民族主义及地缘政治等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显著增加。

  中投公司作为长期机构投资者,在六年多的海外投资实践中积累了一些经验。

  一方面我们坚持市场化、商业化运作,做积极的少数股东,加强与投资接受国的对话和沟通,尽最大努力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另一方面,我们积极寻求投资理念的创新,比如在资源能源领域,我们发挥长期资金的优势,加大对产业链上游和相关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力度,帮助舒缓资金瓶颈,增加全球资源能源的有效供给,最终受益的将不仅仅是中国。

  有人质疑我们在资源能源方面的投资比例过低,比如石油、矿业这些方面投资比例最多百分之十几,缺乏控制力。但是我们认为,投资资源能源不是要把那些矿产运回中国,这是古老的重商主义阶段的想法,而是要从全球的眼光来看待这个问题。在这个角度上看,我们投资于一些国际资源公司,解决其资金困难,增加国际市场供应总量,这就等于帮助了中国,使得中国的资源匮乏得到了缓解。

  此外,我们通过合作设立基金的方式,积极打造互利共赢的专业化投资平台。比如我们和俄罗斯直接投资基金成立了中俄投资基金,利用这个平台和纽带,吸引各类投资者的积极参与,有效利用各国的产业和投资优惠政策,投资者的权益也能得到更好的保护。未来我们也可以考虑成立农业投资开发基金或者基础设施投资基金,先专注于中国周边地区,条件成熟时可逐步向南美和非洲国家或地区扩展。

  展望未来,中投公司希望成为国内外企业的共同桥梁和长期合作伙伴,成为打造利益共同体的有效平台,帮助企业更好地应对新一轮改革开放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共同迎接全球竞争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