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对话项俊波

2013年10月28日 20:11

  除非是出席公开活动,56岁的中国保监会主席项俊波,习惯身着便装。

  7月26日下午,北京金融大街,在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下称保监会)办公楼的20层,项俊波穿着西装拍照完毕后,马上摘掉领带、换上一件深色夹克,接受财新传媒的独家专访。他确认,这就是他2010年7月接受财新记者采访时所穿的那件。那次是在中国农业银行上市前夜。

  作为一名金融监管者,项俊波的经历色彩斑斓。他参加过对越反击战,写过电视剧剧本,干过20年审计。从审计署转到央行,项俊波的最近十年在金融业度过,从负责上海总部筹建的央行副行长,到推动农行改制上市的董事长,再到保监会的最高层。2011年10月,当项俊波得知自己将出任保监会主席一职时,坦言“确实也没想到会来干保险”。

  对项俊波来说,在国家审计署工作20年,官至副审计长,对监管者的角色并不陌生,但这次从银行业转到保险业,行业跨度较大。

  2011年10月,三大金融监管机关换任之际,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现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提了要求:尚福林任银监会主席,给一个月时间熟悉银行业情况;郭树清任证监会主席,给一个半月时间熟悉证券业情况;项俊波任保监会主席,可以给两个月时间来熟悉保险业情况。

  结果,两个月不够。“一调研就是半年多。”项俊波说。

  此时,中国保险业十多年的高歌猛进已告结束——年度保费增速由20%多降到个位数;保险资金运用的收益低于社会平均回报;保险公司约三分之一的销售依赖银行渠道⋯⋯何去何从?十字路口。

  到保监会后,项俊波争取到财政部门支持,推动颁布《农业保险条例》。农业保险发展加速,2012年农业保险保费收入达到240亿元,成为国内财险市场的第三大险种,中国也成为世界上第二大农业保险市场。

  接下来连续推出的改革,啃的是保险业的硬骨头,其中既有顺应时势、最后突破,促成14年管制放松的价格改革,如普通人身险的费率市场化; 也有给保险公司资金运用大松绑,激活保险公司投资能力的13项政策;更有为建设第二代偿付能力监管体系的布局,制定更市场化的监管标准。

  此外,还包括一项外界不容易注意到的变化:保监会主动削权,对保险监管重新定位,为日后放松管制、以市场化手段加强监管的大方向铺路。

  保监会成立15年,对保险行业一直管得比较紧,紧到有时超出了监管和被监管的关系,曾被业内人士戏称为“保险总公司”,意指保监会对保险公司的“父爱主义”。一方面,在对风险严防死守的同时,也捆住了保险公司的手脚,保险资产收益一直在低位徘徊,逐渐失去了对投资者、消费者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对待业内风险事件,监管部门也很难完全从监管者的角度严格执法,对待业内呼声渐高的市场化改革,更是常常因为存在反对意见就有所反复。

  “家长打自己的孩子下不去重手,即使犯了错也觉得是好的,这是护犊子的本能。”项俊波说。

  来到保监会后,项俊波根据国务院的部署,将中国人寿、中国人民保险集团、中国太平保险集团和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的行政管理权,从保监会剥离出去。

  此前,这四家国有保险公司的组织关系及人事权一直由保监会代管。2012年初,这四家公司参照工、农、中、建四大国有银行,升格为副部级单位,组织关系及人事权移至中组部。

  “有人说项俊波傻啊,一来就砍掉自己的权力。(但)我觉得这是应该做的。”项俊波说,“因为这样定位更明确,监管者就是监管者。”

  谈到下一步改革,项俊波说,“当前,市场化改革既要克服市场化不够、市场活力不足的痼疾,又要克服市场化过度、市场规则缺失的缺陷,循序渐进地往前推。”

角色转换

  发现几大问题:监管层定位不清晰;保险资金运用监管管得过严过细过死;亟需启动寿险费率改革;农民对农业保险的需求很大

  财新记者:你这次从国有银行董事长到保险业监管者的跨越,有何不同感受?

  项俊波:当时我到人行和农行的时候,提出要“跳出银行看银行”。到了保监会以后,我也提出要“跳出保险看保险”。保险不只是卖保险,不能只见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只有放眼经济发展的大局,找准保险的定位,才能找到感觉。

  保险业和银行业的差别很大,保险是雪中送炭,银行是锦上添花。保险业有商业的逐利性,但是和银行相比明显不同。保险业无论是对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还是对老百姓,其保障功能是其他行业、其他产品不可替代的。

  以前在农业银行,是被监管的角色,思路就是做任何决策、干任何事,都要对党和国家负责,经得起有关部门的检查。我到保监会之后,首先强调“为民监管”,要保护消费者的利益,其次是寓监管于服务之中,为保险业的自主发展,创造优良的生态环境。

  财新记者:你就任以来,去了哪些地方调研?各有什么收获?

  项俊波:首先去了南方的广东、深圳,因为当地的保险市场发达,市场化程度较高,改革探索有经验,对市场变化反应灵敏,一些深层次矛盾问题也相对早发先发。接着去了四川、陕西、西藏、吉林、黑龙江、上海等地区。调研中发现了几大问题:一是监管与部分保险公司行政管理体制的问题,造成监管层定位不清晰;二是保险资金运用监管管得过严过细过死;三是寿险市场发展阻力大,亟需启动寿险费率改革;四是农民对农业保险的需求很大。

  为了进一步了解农民对保险的需求,推行新农合、“大病保险”等制度,我对保险业参与江苏江阴、广东湛江的农村医疗情况开展了调查,了解当地农民看病可以报销多少费用。“大病保险”有望在2015年实现全国基本覆盖,农民只需每年多交几十块钱保费,有大病住院就可能多报销10多万元,这对农民是很大的医疗保障。

  除了现场调研,我们还针对不同对象、不同主题,如服务民生、消费者、中小企业、“三农”等问题,召开多次座谈会。

  财新记者:你到任后,保监会推出的改革措施较密集,看来基层调研提供了很重要的需求分析。大致过程是怎样的?

  项俊波:第一个阶段经过调研,先初步了解情况,摸清问题。

  第二个阶段就是将发现的问题深化、总结、提炼,找准制约保险行业发展的主要桎梏是什么。到了2012年五六月份,差不多完成这个阶段的工作。

  第三个阶段就是拿出解决方案。2012年第二季度开始,保监会开始推出各项改革方案。2012年4月,保监会启动了第二代偿付能力监管体系建设,并于2013年5月发布了改革的整体框架。2012年8月,推行城乡居民大病保险业务。2012年9月,推出保险营销员管理体制改革。2012年11月,国务院颁布了《农业保险条例》,列举多项支持农业保险的措施。

  2012年6月,征求行业对保险资金运用新政的意见,2012年下半年陆续出台了13项保险资金投资新政策,给保险投资松绑。2012年下半年,启动寿险费率改革;2013年7月17日,国务院同意了相关方案;2013年8月5日,正式实施。

理念先行

  “发展商业养老和健康险,建立多支柱的社会保障体系,有利于减轻政府未来的财政负担”

  财新记者:保险业本来是金融业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保险业的资产规模一直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但截至2012年底总资产不过7.36万亿元,在中国金融体系中占的比重并不大。你谈到保险业的理念改革,找准定位,立足全局谋发展,具体如何理解?

  项俊波:我认为,主要是从五个方面来发挥保险的作用。

  第一,保险应该成为金融体系的重要支柱。

  我这次参加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发现欧美市场经过金融危机后,保险业仍然相当强大。

  美国的保险总资产加上养老这块,有17.4万亿美元,而银行才13.6万亿美元。保险公司是许多大银行的股东,因为保险管理的是长期资产,在金融市场举足轻重。

  目前保险业总资产在中国金融体系中的比重太小,银行资产140万亿元,而保险才不到8万亿元。从乐观的角度看,保险业提升的空间非常大。

  第二,保险应该成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支柱。欧债危机的教训告诉我们,希腊债务危机爆发,最大的问题就是政府在社会福利和公共支出上做出了过高的承诺,国家财政满足不了。我们从国家财政要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大力发展商业养老和健康险,建立多支柱的社会保障体系,有利于减轻政府未来的财政负担。

  第三,保险应该成为灾害救助体系的重要支柱。

  中国自然灾害不断,政府往往承担无限责任,这是不可持续的。国际上,遇到大型海啸、地震、飓风、冰雹,损失中保险机构承担的赔付比例大概是35%-40%,而目前国内还不到5%。我们应该学习国外,把灾难要承担的损失风险,通过保险和再保险的市场机制,分摊到全球市场。

  第四,保险应该成为社会风险管理体系的重要支柱。比如交通事故、环境污染、医疗卫生等方面的风险。

  举个极端的例子,三聚氰胺毒奶粉案,很多孩子家属到当地政府提出诉求,后来协调有关责任企业筹集了赔偿金,其中一部分为一次性赔偿款,另外一部分设立医疗赔偿基金,由中国人寿管理,用于报销患儿急性治疗结束后到年满十八岁以前,出现相关疾病发生的医疗费用。有了这一层保障,很快,这些家属就不来找政府诉求了。

  第五,保险应成为农业生产保障体系的重要支柱,我来之后推动加紧出台的第一个政策就是农业保险条例。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农业保险从启动到现在时间不长,就建成了世界上第二大农业保险市场,仅次于美国。原来在亚洲,日本做得很好。去年,我们已超过日本。

  财新记者:你大力推动农业保险,设计80%的保费由各级财政补贴的方式,能取得预想效果吗?

  项俊波:《农业保险条例》的制定推动了好多年,进展一直不明显,在国家的支持下,2012年底终于实现突破,正式出台。

  推进农业保险,得到财政的大力支持,农业保险的保费由财政部出40%,省一级政府出20%,地市县级政府出20%,农民只出20%。

  2012年,我国农业保险保费收入达到240亿元,成为国内财险市场的第三大险种,其中中央财政保费补贴金额接近100亿元,省、地、县级政府财政补贴合计近100亿元,农民自身出资的保费不到50亿元。这种保障已经很不错了,美国做得最好的农业保险,也就是这个水平。

  目前广东、福建、浙江等沿海地区的农房基本上都投保了农房保险,包括台风、暴雨等把农民的房子吹倒了、冲垮了都赔,有时候一个台风的损失赔付都好几个亿,农民得到了保障,对此很支持。

  保监会下一步考虑批一些专业化公司的牌照,比如专门做农业保险或者远洋保险的公司牌照,推动保险公司走向特色化。我们最近已成立了中资保险法人机构准入审核委员会。

放开定价

  建立市场化的定价机制,推动寿险费率改革;建立市场化的资金运用机制,对保险公司的投资松绑;建立市场化准入退出机制,对市场机构建立硬约束

  财新记者:最近保监会推出费率的市场化改革,打破了过去14年未动的普通人身险最低预定利率。但放开价格管制后,市场担心的是,会不会有一些中小机构陷入价格战的恶性竞争?

  项俊波:这种情况不会发生。定价机制改革大家最关心,也最需要慎重推进。

  保监会市场化改革的原则,是“放开前端,管住后端”。虽然预定利率放开,取消了对普通人身险的最低价格保护,但对保险公司法定准备金的评估利率定在了3.5%。3.5%是保监会参照“一篮子资产”的收益率和长期国债到期收益率等因素综合确定的。这是个相对审慎的收益率,这么多年以来,资本市场的投资表现或者银行利率,基本上不会低于3.5%,比较靠得住。

  对预定利率高于准备金评估利率的产品,保监会实行“一事一批”。如果个别公司激进定价,设置预定利率过高,费率、保费下降,就要一次性计提大量的保费不足准备金,并体现为当期的资本占用,进而降低偿付能力充足率。如果偿付能力低于监管要求,保监会就会做出限制展业、暂停开设分支机构、补足资本等惩罚措施。

  通俗地说,就是你有多大本钱,就做多大的生意。

  财新记者:一些中小保险机构还是可能面临风险。但中国现在比较大的问题就是缺乏金融机构有序退出的制度。保险机构的退出制度何时能健全起来?

  项俊波:是的,制定一万个规则,不如关掉一家的效果好。保险市场准入退出机制不健全,难以实现市场的优胜劣汰,就像高速公路入口、出口不畅通一样,肯定要出大问题。

  保监会目前正在研究制定市场退出的制度,要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退出机制。既可以是全国市场的退出,也可以是局部市场的退出;既可以是全面业务的退出,也可以是部分业务的退出;既可以是长期退出,也可以是短期退出。

  退出制度还包括完善并购重组的机制。保险公司特别是寿险公司具有经营长期负债的特性,其关闭清算牵涉面广、社会关注度高,处理不当极易引发社会问题。从国际金融监管经验来看,并购重组在优化市场结构和实施市场退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有效减少行业震动,降低救助成本。

  保监会正组织专门力量,对中国保险业并购重组的实际情况进行深入的动因、类型和绩效分析,将按照保护消费者权益、尊重商业自愿、适度监管引导、充分公开透明的原则,抓紧研究制定规范保险业并购重组的监管规则。

  财新记者:你一直强调费率改革不是简单的降价,而是市场化整体改革中的一个环节。那保监会的整体市场化改革还包括哪些方面?

  项俊波:为什么现在我们敢放开寿险预定利率了?主要是因为现在监管跟上了,市场化改革条件也成熟了。

  当前保险业的市场化改革有三个重点,一是建立市场化的定价机制,重点是推动寿险费率改革等;二是建立市场化的资金运用机制,即对保险公司的投资松绑;三是建立市场化的准入退出机制,通过偿付能力监管体系的健全,来对市场机构建立硬约束。

  自2003年开始,保监会构建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监管体系,2007年完成;2012年4月,保监会启动了第二代偿付能力监管体系建设,希望引入更市场化且符合中国实际的估值体系,预计最早将于2015年完成。

  这三项市场化改革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我希望,几项措施能够共同发挥联动效应,为保险行业发展注入活力,刺激保险公司适应市场竞争,积极创新并谋求差异化发展,为消费者提供更丰富、更符合其需求的产品。

投资松绑

  “经过这轮资金运用机制改革,可以说,保监会能放开的基本上都放开了”

  财新记者:与美国、英国、法国等国的保险投资收益率相比,中国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率相对较低,降低了国内保险产品的吸引力。保监会现在放开寿险产品的预定利率是第一步,这其实是对保险公司的投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2012年下半年之后,保监会逐步放开了保险资金投资管制,你的考虑是怎样的,至今成效如何?

  项俊波:来保监会后,我总感觉我们管得过多过细,与市场化的要求有较大差距,国务院领导也明确指示我们推进保险资金运用市场化改革。我们判断,实行过去的资金运用监管模式,对防范保险资金运用风险有一定作用,但行业可能因此被管死,相比而言这是更大的风险。推进资金运用机制的市场化改革,对保险业来说是从根子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比不改要好,早改比晚改要好,大改比小改要好。

  经过这一轮改革,保监会出台了十几项改革措施,可以说,保监会能放开的基本上都放开了,资金运用的政策环境较之以前发生了根本的改观。2013以来,投资新政效果初步显现。上半年,保险资金年化收益率为4.98%,2012年同期为3.56%。

  需要注意的是,目前,保险业资金运用仍然面临投资收益率偏低、资产负债期限错配、权益投资波动大等问题,需要在今后的改革中逐步化解。

  财新记者:市场确实比较关注,保监会还将在哪些方面继续推进保险资金运用体制改革?

  项俊波:我们确定了保险资金运用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是坚持市场化改革导向,把投资权和风险责任更多地交给市场主体,增强市场活力。

  在简政放权方面,下一步保监会将继续取消一些不适应市场发展要求的比例限制,按照投资品种风险属性不同,纳入到大类资产配置比例中,不再就投资项目单独设置具体比例。按照完全市场化的要求,投资比例限制将全部由资产认可比例替代,只是现在的步伐不会一下迈得那么大。

  保监会还将拓宽债权投资计划行业范围,不再限定基础设施投资领域,将来凡是国家不禁止的行业,保险机构均可进行投资。行业不做限定,保监会可能会出具一个指导意见,比如支持保险资金投资于新兴战略性产业,服务于国家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

  在鼓励创新方面,保监会继续鼓励保险公司发起设立类优先股、先股后债、先债后股、股债并行等形式多样的股权投资计划,比如泰康人寿等九家保险公司集体投资中石油油气管道项目。我们也将推动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设立不同的专业化子公司。

  为促进保险业支持小微企业发展,保监会正在研究保险机构发起设立小微企业投资基金,以及投资中小企业私募债等相关问题。

  简政放权,并非是监管无事可做,反而要在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有所作为。

  我们将推动建立一些类似登记结算中心的基础性组织,为保险资产管理产品提供集中登记与结算等服务。并推动构建符合保险资金特点的另类投资市场,满足保险资金以及养老资金的投资需求。

  财新记者:现在投资放开之后,风险是否也加大了?比如,不少保险公司想参与地方融资平台的投资项目,外界有担心,在目前经济形势下,保险公司会不会进去恰好接了最后一棒?

  项俊波:资金运用市场化改革之后,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都会上升,但只要全行业紧绷防范风险这根弦,大的风险是可以避免的。

  保险资金运用体制改革,首先对市场主体的投资决策、流程再造、风险防控等多方面的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

  而从改进监管的角度,我们按照“放开前端、管住后端”的思路,加大偿付能力和资产配置的硬约束,强化信息披露和风险责任人的硬要求,落实追责制度,坚守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的底线。

  我们将强化现场检查和非现场检查,针对利益输送与道德风险、不正当关联交易、内部控制建设等方面展开现场检查,依法查处违规问题,严肃处理相关机构和当事人。

  至于地方融资平台的投资,目前保险可运用的资产是7.5万亿元左右,投在地方融资平台上总体不到2000亿元,比例很小。

  目前保险公司在地方融资平台上的投资,主要是地方基础设施建设的几个重点项目,都是投给省一级地方政府,在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等地区,比如北京、上海、广州、南京等地,而且大部分都有大型企业或金融机构担保,基础资产相对优良,相对安全。

刺激创新

  “保监会正在研究制订互联网保险业务管理办法,防止出现监管真空”

  财新记者:你提出保险要兼顾保障和投资理财功能的理念。但这些年,保险公司越来越偏向于销售投资型产品。如何破解呢?

  项俊波:关于保障和理财的问题,行业内外一直有分歧。

  对待这个问题,还是要辩证地看。我认为,不卖理财型保险产品,保险公司不好发展,光卖理财型保险产品,这个行业安身立命的基石也被动摇了。我提出要返璞归真,首先要发挥好保障功能,突出“保”字,同时也要围绕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财、财富管理的需求,提高理财水平,两者不可偏废。

  保险业首先应该姓“保”,这是保险行业的独特优势。

  发达国家的保险业也是保障型产品发展到一定程度,先站稳脚跟,才进一步拓展理财型业务的。2012年中国普通型寿险保费收入965亿元,只占寿险业务的8.2%。截至2012年底,普通型寿险有效保单1.31亿件,件均保费735元,件均保额5.3万元。

  中国普通型寿险的覆盖率只有10%左右,发展潜力和空间是十分巨大的。

  另外国内保险产品同质化严重,基础数据的缺失成为产品创新的束缚。比如美国的汽车保险,定价因子包括被保险人的年龄、性别、婚姻状况,以及机动车的型号、车况等,国内则缺乏这些全面的数据。所以我来了之后,准备成立一个中国保险数据平台公司,填补这个空白。

  财新记者:营销员体制改革,涉及公司利益和现行管理体制、机制,无异于一场革命。现在进展如何?

  项俊波:推进保险营销员体制改革,症结还是营销员收入太低,十几年来一直底薪只有1000多块。

  下一步,我们考虑向澳大利亚学习其保险个人代理模式,从单纯销售保险产品的个人代理人,向职业理财师转变,薪酬计算方式由传统的代理人佣金转变为理财师咨询费。就是卖完保险之后,作为理财师还要保障客户每年获得较高的收益,对客户长期负责。近期保监会与证监会联合颁布《保险机构销售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允许保险营销员销售基金产品就是一个很好的开始。

  银保渠道的改革方向是走专业化之路,学习借鉴台湾地区、英国等成熟保险市场的经验和模式。在台湾地区,银行必须设立专业的保险代理或经纪公司,才能销售保险产品。英国的银保业务有“战略伙伴关系”模式,如英国利安杰保险集团与两家大型国有银行建立合资企业销售保险,把银行的员工变成保险的销售人员。在美国,总资产超过100亿美元的、销售个人寿险的银行中,有一半直接设立保险代理公司销售保险,约19%的银行收购了现有的保险代理公司作为主要销售渠道。

  保监会颁布营销体制改革意见后,在监管态度、社会质疑和市场竞争压力下,市场主体开始思考、探索新的营销模式和渠道:有的探索营销队伍扁平化管理,完善收入分配结构;有的试点员工制,解决营销人员社会保障;有的拓展网络销售、社区门店销售,走营销多元化道路;有的通过设立销售公司,走营销专业化道路,这是多年来从未有过的变化和进展。

  财新记者:互联网等新渠道,是否意味着未来保险销售的未来趋势?但目前保险公司的内部流程、管理架构、激励机制、风控机制,都并没有准备好向互联网销售的转型。作为监管者,你怎么看?

  项俊波:马明哲、马云、马化腾他们申请在上海成立一家网络财险公司,我们出于对创新的鼓励和对新技术的支持,经过审慎考虑,批准了公司的筹建。但是接下来,风险怎么管理、怎么防范要重视。

  他们设想的很好,说可以将保险产品做成标准模式,通过互联网销售,一下子几亿元的规模就来了。我说别想那么简单,一旦有纠纷,不能得到一对一的解决,问题会很大。目前,保监会正在研究制订互联网保险业务管理办法,防止出现监管真空。

  此外,一些新兴的销售渠道也在不断涌现,保险公司应该抓住机会积极创新。我给保险公司讲过农行的例子,当时农行和商务部合作,惠农卡走进农村千家万户,每年给小卖部老板交800块钱,农民都可以拿惠农卡去小卖部刷卡。

  当前,已经有一些保险公司迈出了步伐,尝试与证券公司、房地产公司合作,有的与便利店、超市、票务中心、报业和物业公司合作,有的与第三方支付平台合作,有的开展邮寄直销和门店营销等。

  我相信,只要坚持创新,注意控制风险,保险公司会找到销售转型之路。

财富广蕴、通达天下,是蕴通财富的服务目标。交通银行以“客户为先、灵活稳健”为品牌核心价值,依托“交通融通、诚信永恒”的服务信念与承诺,通过专业化团队、创新的理念和诚信的服务,满足客户的不同需求,赋予其持续的金融价值,为“企业财富管理”全方位提供“金融智慧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