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中国大量对外投资可能与金融抑制相关

2013年10月23日 19:28 本文来源于 财新网 | 评论(0

黄益平等的研究发现,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可能与其金融抑制的程度及随之产生的外部顺差呈正相关关系

  (实习记者 张静)中国继续吸引较多外资的同时,也正变成对外投资大国,学者发现,用以往的投资理论来对照中国官方数据,并观察中国企业的对外投资行为,便产生了一些令人困惑的现象。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黄益平将这类中国现象总结为三方面:一,中国作为一个中等收入水平的发展中国家,已经成为全球对外直接投资的大国。二,中国每年的对外直接投资中,有近80%流向中国香港地区、凯门群岛(又译开曼群岛)和英属维尔京群岛三地。三,通常企业从事对外直接投资一般会选择它们具有竞争优势的领域,但作为全球制造业中心的中国,其对外直接投资却主要集中在服务业(占总投资的75%)与矿产业(占总投资的18%左右)。

  黄益平分析称,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一般是扩大海外市场、降低生产成本以及获取战略资源。而以上奇特现象的出现,不仅与数据统计的方法相关,也有以商业服务或者投资控股公司作为中介,看似投资服务业实则最终投资资源业和制造业等原因。

  在此基础上,黄益平提出三个假说:其一是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可能与其金融抑制的程度及随之产生的外部顺差呈正相关关系。

  黄益平与王勋、王碧珺等人的研究发现,反映中国金融抑制程度的综合指数,从1978年的1.0,降到2010年的0.64 ,但目前仍相当严重,表现在政府对利率水平与信贷分配的干预,和国家控股大型金融机构等。此外的影响因素是相对于美国的收入水平。金融抑制减弱,中国对外投资可能会减少,但相对收入提高,对外投资又可能增长。

  “从趋势上看,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会继续增长。”黄益平认为。

  他还论证了其它两个假说,即中国企业向海外进行直接投资,主要目的是为了培育自身的竞争优势;对外直接投资可能存在一个生命周期,随着经济的发展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动机逐步从获取战略资产到提高生产效率再到占领当地市场。

  “未来很可能出现民营企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企业纷纷往外走,构成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新一波浪潮。”他预计。

  为了促进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健康发展,黄益平提出几方面的政策建议:政府应该考虑尽快取消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限制;政府支持国有企业走出去应审慎,要有选择性;政府应该更多地鼓励能够帮助国内企业升级的对外直接投资;政府的功能要从管制转向提供服务和保护。

  上述研究成果反映在由黄益平和何帆、张永生合著的《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研究》一书中,该书即将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2012年,发展中国家吸收的直接外资有史以来首次超过发达国家,占全球直接外资流量的52%。据美国亚洲协会预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累计额,可能从2010年的3500亿美元增加到2020年的近20000亿美元。

  中国商务部的最新统计显示,今年前三季度,中国实际使用外资886亿美元,同比增长6.22%,同期,中国境内企业对外直接投资616.4亿美元,同比增长17.4%。■

编者按:

尽管全球经济仍在复苏中,但贸易自由化和投资自由化在继续推进。中国海外投资的规模有增无减,步伐越迈越大,国际金融危机给中国企业带来低成本的难得机遇。
中国企业如何总结在初期“走出去”过程中的教训与经验,探讨全球化的现实路径,是中国也是世界未来一段时期面对的共同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