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谁主大数据

2013年09月04日 18:03 来源于 财新网 | 评论(0

  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现在,所有通过互联网络传输的内容都由数码构成,数码传输的数据量非常大。现在每秒钟有290万封邮件在发送;每天推特上发表的微博有5000万条;每天谷歌处理的数据量是24PB(Petabyte,千万亿字节,相当于2516.58万G);每天移动互联网收发的数据量是1.3EB(即Exabyte,相当于1.40亿G)⋯⋯

  消费者不在意技术部门使用的数据概念,他们在意的,是数据通过转化,带来的信息是什么。大数据如何变成信息?这需要一系列的技术支撑,要有数据仓库的处理,要有覆盖到任何地点的网络。基于互联网,人们基本上已经进入一个信息时代,一个数码时代。一个人的一切东西,比如图像、声音、他阅读的书籍,都可以转化为数码。全人类所有书籍如果转化为数据,也才200PB(约2.10亿G)。

  当社会进入信息时代,一个基于互联网的信息时代,一个新的目标——“智慧”出现了,这是人们对信息社会的基本要求。无论是“智慧社区”“智慧交通”“智慧城市”“智慧国家”,还是“智慧地球”,都要依赖于数码技术、信息技术才能够实现。比如要实现“智慧交通”,要有摄像头,有社区,还要有“智慧媒体”。大数据时代来临,带来的是一个巨大的产业。

  互联网服务商市值已超电信服务商

  实现“智慧”目标,目前有两个热点:一是云计算;二是物联网。

  云计算概念已经出现两三年了,但很多人至今不明白,云计算不是计算,而是新的信息服务模式——基于互联网,可在任何时间、地点提供一个人所需要的信息服务,而且可以动态、被虚拟化、碎片化,即用即服务。过去信息化要有一套设备、一个系统,调整相应流程。云计算改变了这一切,都不用自己做了。比如,过去搞ERP系统(指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为企业决策层及员工提供决策运行手段的管理平台),要买服务器、软件,还要有一套人员提供服务。今后这些都不用买,找云计算购买服务就行了。在整个过程中,买家不是在购买产品,而是在买服务。

  云计算会引起包括信息服务业在内的很多变化。这些变化,不以某个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以大家对此认识的多少、认识的早晚和深浅为转移。

  其实,我们身边早就有云服务的基本概念,比如电子邮件。这就是云服务的基本体验,大家都有电子邮箱,但谁都不关心电子邮箱在什么地方,只关心自己的密码能不能打开邮箱,邮件是否会被别人窃取或偷看。电子邮箱在的地方,就是云端。

  电子商务同样如此。亚马逊、阿里巴巴等公司的电子商务数据,没有一家自己有那么大的库存,数据都储存在云端。

  云计算之外的另一个热点,是物联网。通过物联网,能够把人和物,和任何机器都联起来,每一个物将来都有一个识别器,有一个传感器,能够传输进互联网。

  云计算和物联网这两个热点,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它们会带来什么影响?它们的影响将透过产业的三个主体——互联网服务商、IT制造商和通信运营商显现出来。

  首先是互联网服务商这个主体。互联网服务商伴随着互联网而产生。比如美国的谷歌、亚马逊、Facebook、推特。比如中国的新浪、阿里巴巴、腾讯等。现在,互联网服务商的体量非常大,它们是提供服务的一个产业,其从业人数和可以容纳的就业量非常大。单就中国来说,上市互联网服务商的市值已经超过原来三大电信运营商的市值。在这个产业中,它们占了53%的市值,而三大运营商的市值只占47%。

  目前,国内互联网服务商有2万多个,在发展过程中,还会有生有死,有快有慢。整个产业中上市公司市值最高的是中国移动,第二是百度,第三是腾讯,第四才是中国电信,第五是中国联通。腾讯我估计还会有快速的增长,移动互联网业务给了腾讯更大的空间,它的微信用户已达2.5亿。

  第二个是IT制造商。包括中国的华为、中兴,美国的IBM、微软、摩托罗拉等,都在向制造业和信息服务业转移。如前所述,互联网服务商最大优势在于它是伴随着互联网产生的企业,有天然的服务性,小而灵活。而IT制造业的优势是有强大的技术力量,有雄厚的专利,在它转型为运营商或服务商以后,这些力量同样非常关键。

  第三个主体是通信运营商。它们现在也在提供互联网服务,业务在向互联网转移。通信运营商的优势在于:一是有庞大的网络;二是拥有的用户数量比较多。

  现在的服务格局就是这三大主体组成,三大主体之间既有竞争,也有相互渗透、相互依赖。

  无创新,无前景

  大数据产业的整个格局的形成,需要有四大技术的支撑。

  一是微电子技术。如今,微电子已经进入纳米级。还有消息称,一个脉冲时间达到10的负18次方,这就已经在超越纳米了。如果把这种设备制造出来的话,微电子还可以更密,集成度还可以加大,技术的变化将进一步推动产业的变化。

  二是光纤技术。光纤技术的传输量很大,美国提出来要实现1G带宽入户。有人说,1G带宽用得了吗?提这个问题比较短视。1G光纤进户后,用WiFi搞多接入点,大家在互联网可以看新闻、查资料,也可以各自看不同的大片。1G入户是美国的战略,对中国,1G光纤进户和10M进户成本没什么区别,同等长度的光纤比面条还便宜。

  三是大数据的处理技术。大数据量很大,必须经过分析处理变成信息,这里有无数商业机会。今后利用云计算,先要分析数据,挖掘信息背后能有什么新的业务、新的产业诞生。比如,对电子商务数据进行分析,了解为什么某段时期、某种产品需要的人多。并不是一种商品卖完就完了,只知道卖了多少钱,那是非常落后的。对所有信息数据,必须深度分析。

  第四大技术是灵活的软件和智能终端。现在的手机,以后不再是手机,而会是智能终端;家里的电视机,也不再是电视机,而是智能显示器。这些设备,既可以看电影,也可以上网,还可以玩互动游戏。从手机到智能终端,功能越来越前端,所有数据处理都在后台、在云端上完成。

  有四大技术支撑,才能有互联网服务商、IT设备制造商和电信服务商等三大产业主体的发展,云计算和物联网也才能够实现,并最终完成“智慧”社会的目标。但目前问题在于,首先是数据缺乏分析,大数据的理念就是要从数据到信息转化,形成知识,实现决策。今天,数据缺分析,更缺分析师。

  进入互联网时代,进入“智慧”社会,靠什么?靠软件。软件缺什么?缺架构,缺总体架构。不同行业、不同部门,不同的软件都需要有其服务的架构。最早的软件企业一定要有软件开发人员,进入当今社会,更重要的却是软件架构师。不能用工业化思维对待软件业,工业化是生产流水线,软件不是,软件产业的将来就是变得社区化。

  中国的互联网缺少业务创新,很多当前流行的业务,其实都是搬别人的。微博也是搬来的,微信也是搬来的,QQ也是搬来的。这些搬来的业务,不过改个中国名字,完全没有自己的创新。中国互联网的创新,必须富有民族文化的特色。创新必须集成出能够与中国人的群体相适应的业务,当然可以借鉴与修改,但也要适应中国的特点。

  影响创新的关键在于缺少创新的环境。现在给予创新的环境不合理、不到位。创新失败的风险非常大,很多环境不允许创新失败,其最后结果就是无人创新,不创新就不存在失败。如果没有一个允许失败的宽容的环境,就不可能有创新。

  现在情况是,民营企业在创新上更积极,国有企业有人力、物力,又有丰富的人才储备,为什么缺少创新?根本问题还在于创新环境缺失。一旦创新失败,会有一系列问题出现。

  当然,在创新环境方面,相关的法规也存在缺失,如果能够进一步完善,就可以出现和谐、繁荣的创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