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账号:

金融保护主义

2013年06月07日 09:51
  

  本轮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由于全球贸易与经济增长复苏乏力,部分国家出台保护主义措施,以刺激本国经济、保护本国产业。其中,金融保护主义抬头,成为重建全球金融体系的潜在威胁之一。

  什么是金融保护主义

  所谓金融保护主义,就是金融服务领域的贸易保护主义,是指通过关税和各种非关税壁垒限制金融服务进口、促进金融服务出口,以保护本国金融产业,提高本国金融业国际竞争力的行为。

  “金融保护主义”作为一个明确的概念于2007年摩根士丹利年会首次提出,特指新兴市场公司在试图取得发达市场公司战略性股权时所面临的壁垒。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各国政府出台了史无前例的救市措施,其中部分措施明显地或隐含地包括了金融保护主义条款。部分国家领导人以及国际组织纷纷提醒有关风险。自此,金融保护主义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表现形式

  在本次金融危机中,金融保护主义主要表现在:

  一是优先救助本国金融机构。发达国家的救助政策都仅针对本国金融机构,而在该国开展业务的外国金融机构则不在救助范围之内。二是信贷资金向国内企业倾斜。在救助过程中,政府隐含地要求金融机构首先向本国的其他金融机构和企业提供信贷。三是出台新的保护措施以阻止外国资本投资本国市场。部分国家收紧外来投资管理规定,或对流入本国资本市场的外国资本征税。四是通过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转嫁国内调整的成本。近年来,美、日、欧等发达经济体不断推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压低本国汇率和长期融资成本,导致全球流动性泛滥、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实际上也是转嫁国内经济调整的成本,变相实行金融保护主义。

  主要危害

  历史上,几乎每次经济金融危机都会导致保护主义抬头。与传统的贸易保护主义相比,金融保护主义更具有隐蔽性,传播速度更快,因而对国际资本流动和金融稳定的威胁也将更大,值得高度警惕。

  首先,金融保护主义会降低全球流动性,影响国际投资。一些国家在为陷入困境的本国银行提供救助时,要求它们暂时撤离海外市场,将有限的资金用于国内,其后果必然是跨国贷款大幅减少。

  其次,金融保护主义对外资依存度高、金融系统脆弱的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造成的危害更大。在金融保护主义政策下,外资银行纷纷从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撤资,导致这些国家外资流入急剧下滑,这是2008年—2009年韩国、中东欧等经济体相继爆发银行和货币危机的重要原因。

  最后,金融保护主义延缓全球经济复苏的步伐。一国实行金融保护主义往往会遭到他国的报复,不仅在本国难以取得应有的效果,而且最终会对所有国家造成伤害,影响全球贸易和资本流动,延缓全球经济复苏的步伐。

  金融保护主义的治理

  世贸组织(WTO)已成为消除贸易壁垒、解决全球贸易争端的重要机构,但对于金融保护主义,目前尚未制定出明确的规则。2009年4月2日,参加二十国集团(G20)峰会的各国领导人达成共识:不得奉行金融保护主义,尤其不能采取限制世界范围内资本流动,特别是流向发展中国家资本的措施。但各国并没有真正落实,在实际行动上缺乏一致性,国际多边协调成本增加,金融保护主义的影响还在加深。

  因此,必须通过加强国际协调和共同行动来克服危机,防止金融保护主义。第一,各国应通过必要的财政、货币手段和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促进全球经济尽快复苏。第二,各国应积极推动国际社会政策协调,减少国内政策对其他国家的负面溢出效应,降低全球经济运行中的不平衡性。第三,完善各国间的对话与沟通协调机制,共同探讨和建立公平、透明的国际金融新秩序。

  启示

  近年来,随着中国“走出去”步伐的加快,中国企业和金融机构在进行海外投资的过程中也不断遭遇摩擦。对此,中国应警惕金融保护主义的危害,特别是投资限制措施可能产生的影响,及早做好应对。同时,应积极通过G20、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等多边国际平台加强政府间的合作,维护公平竞争的贸易环境,促进国际投资的自由化。(作者为中国银行 廖淑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