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账号:

中国消费型经济转型

2013年05月17日 10:42 本文来源于 财新网 订阅《新世纪》《中国改革》|注册财新网
   中国正是通过从出口导向转换到内需主导的经济增长方针,将处于低迷期的世界各国,尤其是日本,远远地甩在身后,成功跻身“G2”之列。

    1998年,中国的GDP比日本九州岛还少,充其量相当于日本九州岛的70%左右。然而,就在我出版了《中国·冲击》、《力用中国》、《中华联邦》3本书后的2003年,中国经济开始迅速腾飞,GDP逐年上升。另外,日本的GDP却从1994年开始处于几近停滞的状态。

  2010年,中国的GDP一举超过了日本。

  要说人均GDP,中国还不到日本的1/10。1995年,日本的人均GDP名列世界第一,如今却已滑落到世界第25位。不少欧洲小国都超过了日本。

  想必美国对于日本的这种境况,一定感同身受。2009年7月,来自美国和中国的高层在华盛顿举行了“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开幕仪式上,美国总统奥巴马致辞,他清晰地表明:“中国和美国将引导21世纪世界的走向”。事实上,这已经是“G2”的宣言了。

  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有“G2”一词,不过那时所指的是日本和美国。而如今,日本已被排除在外了。

  中美两国所发表的“G2”宣言,总的来讲有一个宗旨,那就是“今后世界经济将由美国与中国共同主导”。雷曼事件之后,世界经济苟延残喘于这场金融危机中,中国引导世界经济的走向将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最近几年,中国经济的发展的确有着神灵附体一般的势头。

  中国正是通过从出口导向转换到内需主导的经济增长方针,将处于低迷期的世界各国,尤其是日本,远远地甩在身后,成功跻身“G2”之列。

  出人意料的经济转型速度

  所谓的“保八”指的是中国政府有这样一种强制观念,每年经济增长的速度应该维持在8%左右。为此,在全球经济危机爆发之前,中国政府为吸引海外企业而赋予沿海保税区免征进出口关税的特权,同时还提供大量廉价的劳动力。这样一来,中国只需要一直提供劳动力便可以确保出口主导带来的繁荣。

  然而雷曼事件之后,这种引以为傲的出口景气开始渐渐出现衰退的迹象。这当中虽有全球市场全面降温的因素,但另一个更重要的让中国竞争力下降的原因就是劳动力成本的上涨。试想,如果经济已经发展却一直不给劳动者增加工资,使他们的工资依旧停留在低收入水平的话,劳动者的不满情绪早晚会爆发。因此,中国政府为了缓和这种不满情绪,采取了职工工资每年增加15%的政策。

  但带来的结果却是,目前中国的劳务费达到越南的3倍、缅甸约10倍的水平。事到如今,欧洲的企业即使不在中国加工而是在罗马尼亚、土耳其生产,其经济效果也是一样的。已经成为全球出口基地的中国,面临着经济增长转型的难题。

  没想到的是,中国却以出其不意的速度完成了转型。

  2008年12月,中国政府为应对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日益严峻的国际经济形势,提出了扩大内需的经济方针。承诺将在两年半的时间内向公共事业投入4万亿元(相当于52万亿日元)的投资。同时,对国内银行的态度也有了180度的大转弯,从之前的信贷紧缩改为鼓励向个人及公司放贷。外需拉动达不到目标,就依靠内需导向来实现8%的经济增长目标,在这种政策的指导下,自2009年1月开始中国经济的景象完全改变了。

  结果如何呢?2009年第二季度(4~6月),中国GDP 同比增速为7.9%,几乎完全实现了中国政府既定的目标。

  但究其细节却耐人寻味:其出口额与同年前一季度相比下降了30%。中国出口产业对GDP的贡献大概在35%,出口下降30%意味着GDP至少应该减少10%。而GDP不降反而同比增加7.9%,这无疑是靠财政注资、银行鼓励贷款,从而在公共事业、住房及汽车等方面拉动国内居民需求所致。

  事实上,中国国内的消费支出也受到内需急速增长的影响,原本对GDP的贡献率大概只占35%(日本为60%),但半年之内就增长了将近20%。转眼之间,中国的汽车销量便一举超过日本和美国,拔得世界头筹;家用电器的销量也飞速增长。

  在日本,如果要想改变GDP的构成比例,哪怕只是变动1%都是十分困难的事情。但是在中国,只用了半年时间便让内需所占比例上升了20%,纵观世界历史恐怕也找不出类似的例子吧。

消费欲望拉动内需增长

  资本主义创造财富,但是,这笔财富并不会平均地惠及每一个人。贫富有所不均,这是自产业革命之后资本主义的普遍状况。

  在中国,富人与穷人之间的差距同样非常大,但由于人们对于“大家都能实现共同富裕”这个想法深信不疑,因此在对待消费这个问题上所有人都非常积极。购买汽车不是因为需要才购买的,而是因为介意别人说“他都买了你为什么不能买”。

  由于政府鼓励银行也向个人放贷,所以穷人也能借钱消费。2009年,经济增长方式在短时间内迅速转变为靠内需带动,这是只有在中国才能实现的。

  而中国人的消费欲望着实令人吃惊。我过去曾参与策划过位于东京台场的大型购物商城维纳斯城堡(Venus Fort)的经营,每到正月,也就是中国传统新年的时候,总有大批中国人蜂拥而至,大量抢购巴宝莉等奢侈品。托他们的福,这期间商场的营业额往往能飙升到平时的2~3倍。

  中国香港的经济之所以能够有飞跃式的进步,究其原因也可以说是年均1 300万人次的中国内地游客的造访,平均每人消费30万日元。

  近几年的中国,就如同进入了日本战后高度增长期的初始阶段一般,跟冈晴夫的歌曲《憧憬的夏威夷航线》中描述的状态一模一样。

  高速公路是显示中国内需规模增长的一个例证。日本战后投入建设的高速公路总计全长为13 000 000公里(包括现在预计建成的部分在内)。而这个长度几乎仅相当于中国每年建成的高速公路的长度。

  中国时速高达351公里的高速铁路网,全长也已经达到了3 500公里。未来10年内,中国政府计划把高速铁路的长度增加到5万公里。日本作为“铁道王国”的美誉,早已成为过去。

  再来看看中国对钢铁的消费量。20世纪80年代,日本此时位于经济的巅峰状态,每年的钢铁消费量大约是1.5亿吨,而中国的钢铁消费量是6亿吨。现在的中国,每一天都在用钢铁热火朝天地建造着数量庞大的铁路、公路、港口、高楼等。


 

评论

认识埃森哲

  • 认识埃森哲
  • 塑造中国商业前景的五种力量
  • 数据分析
  • 埃森哲互动营销服务
  • 认识埃森哲
  • 塑造中国商业前景的五种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