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账号:

央行货币互换

2013年04月14日 11:58
  

  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联储与多国央行之间签署了货币互换协议,其频率和规模明显上升。与此同时,中国人民银行也与韩国等22个国家央行签订货币互换协议。央行货币互换协议的频繁使用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什么是央行货币互换

  货币互换一词由美联储著名经济学家克罗斯在1986年出版的《近年来国际银行业的创新》一书中提出。货币互换是指持有不同币种的两个交易主体按事先约定在某一时点交换等值货币,在另一时点再换回各自本金,并相互支付相应利息的市场交易行为。交易双方签订的协议为货币互换协议。若交易的主体为中央银行,则称为央行货币互换。

  央行货币互换的发展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美国国际收支持续恶化,出现全球性美元过剩情况,各国央行纷纷抛售美元,要求美联储兑换黄金,美国出现大量黄金外流。为避免黄金外流,1962年5月美联储与法国央行签署了首份央行货币互换协议,用法郎购入法国央行持有的美元,避免了法国央行向美联储提出兑换黄金的要求。

  2001年“9•11”恐怖事件爆发后,为防止金融市场动荡,美联储迅速与欧洲央行、英格兰银行及加拿大央行签署了临时性货币互换协议,期限均为30天。

  自2007年以来,央行货币互换进入快速发展阶段。2007年12月,美联储与欧洲央行、瑞士央行签订了临时货币互换协议。后来,美联储又陆续与加拿大等14个国家的央行签订了货币互换协议,互换总额从2007年的2400亿美元增长到雷曼兄弟倒闭后的6200亿美元。美联储与各国央行签订货币互换协议提供美元流动性支持,解决了各国美元短缺危机,为防止金融市场出现动荡起到了重大作用。

  亚洲的央行货币互换始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这场危机始于泰国,而后迅速蔓延至马来西亚、韩国等国。在这种背景下,东盟“10+3”的财政部长和央行行长在泰国清迈召开会议,达成了双边的《清迈协议》,即各国间签署了一系列双边货币互换协议,成为亚洲央行货币互换的里程碑事件。

  央行货币互换的作用

  第一,提供短期流动性支持,有利于维护金融稳定。如果一国出现大量外资撤离,国际收支不平衡,影响汇率波动,可以直接从对方国家获得资金支持,确保国际收支平衡和外汇市场稳定运行。

  第二,降低各国央行积累外汇储备的必要性。正因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金融机构的贷款比较困难,以东亚国家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才在过去10年内通过积累外汇储备来增强自身抵御金融危机冲击的能力。然而随着外汇储备存量的上升,积累外汇储备的成本也变得越来越高。央行货币互换的使用可以提供外币流动性,降低对外汇储备的依赖。

  中国央行货币互换的意义

  自2008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先后与韩国银行、澳大利亚储备银行、俄罗斯联邦中央银行等22个国家央行签署了货币互换协议,总金额达1.7万亿元。

  我国与周边国家签订的央行货币互换还具有促进双边贸易和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作用。我国央行与一些贸易往来紧密的周边国家签署的货币互换协议,可以完成双边贸易与投资中的结算安排,大大消除汇率风险,防止汇率变动风险给贸易双方造成的损失。在人民币尚未实现自由兑换的情况下,央行货币互换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推动人民币在境外实现计价、结算和储备的职能,提升人民币的国际接受程度。此外,央行货币互换还可以为商业银行争取境外人民币资金来源和境外货币当局的人民币同业存款提供机遇。因此,央行货币互换对于促进我国与其他国家的贸易,推动人民币国际化,都能起到积极作用。

  目前,央行货币互换协议的实际应用处在起步阶段,并没有广泛应用,但随着境外人民币接受程度的提高,各国央行签订货币互换协议的意愿逐步增强。未来,可以通过建立和完善相应的配套措施,发挥商业银行的积极作用,制定具体的操作流程来加快央行货币互换的实际应用。

  来源:人民日报 2013-03-29

  中国银行 张庆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