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账号:

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

2013年03月31日 17:42
   如何解决“大而不能倒”的问题,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成为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五年来金融监管改革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在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中,欧美一些大型复杂金融机构陷入经营危机甚至倒闭,并蔓延至其他金融机构,从而演变为系统性风险,引起了各国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问题的广泛关注。如何解决“大而不能倒”的问题,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成为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五年来金融监管改革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的由来

  全球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Global Systemically Important Financial Institutions,简称G-SIFIs)是指在金融市场中承担了关键功能、具有全球性特征的金融机构,这些机构一旦发生重大风险事件或经营失败,就会对全球经济和金融体系带来较大影响甚至是系统性风险。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Global Systemically Important Banks,简称G-SIBs)被视为全球银行业的“稳定器”。

  2009年4月,G20伦敦峰会决定,金融稳定理事会(Financial Stability Board,简称FSB)负责研究和提出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名单,制定危机处置政策。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Basel Committee on Banking Supervision,简称BCBS)重点研究G-SIBs的识别和评估方法,以及资本附加等监管政策。2011年7月,FSB和BCBS分别发布了《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有效处置》和《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评估方法和额外吸损要求》两份征求意见稿。2011年11月,经G20戛纳峰会批准,FSB发布了G-SIFIs监管政策框架,确定了首批29家G-SIBs名单,主要分布于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2012年11月1日,FSB公布了新一轮28家G-SIBs名单。

  G-SIFIs监管改革的内容及动向

  G-SIFIs监管政策框架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内容:一是提出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资本要求。在2014年11月被认定为G-SIBs的银行,需从2016年开始以普通股权一级资本的方式提供1%-3.5%的附加资本,并于2019年前达标。二是建立金融机构的有效处置框架,明确监管机构在处置过程中应承担的责任、工具和权力。三是开展可处置性评估(Resolvability Assessment)、制订恢复与处置计划(Recovery and Resolution Plans, 简称RRPs)。四是增强监管的力度及提升监管的有效性。

  国际上普遍认为G-SIFIs监管改革有助于防范全球范围内的系统性风险,避免“大而不能倒”问题的再次发生。各国监管改革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处置策略和处置计划”进展相对缓慢。这也是国际社会面临的共同难题,主要原因在于处置部门缺乏处置权力,跨境监管协调难度大,缺乏信息共享的法律保障等。

  中国银行两次入选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

  中国银行两次入选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名单,表明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经济和金融业改革发展成就的高度认可,也是对中行长期以来坚持国际化经营和跨境发展战略的充分肯定。中行国际化、多元化程度高,在海外资产占比、国际结算、贸易融资和跨境人民币结算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这是中行成为新兴市场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中唯一的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的主要原因。

  中行入选G-SIFIs,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有助于银行提升市场形象、降低融资成本、增强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有利于巩固国际化业务优势,提升多元化经营水平,促进海外人民币业务的发展。另一方面,银行将面临更大的资本压力、更多的合规成本、更高的管理要求和更强的同业竞争。

  对中国的影响及启示

  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以及我国金融市场和银行业的稳步发展,中国将会有更多的银行入选G-SIFIs。中国银行业将接受更严格的国际监管,参与更激烈的全球市场竞争,需要监管机构和银行积极应对。

  G-SIFIs的监管已经成为维护全球金融稳定的重要一环,国内监管机构要进一步加强国际交流和合作,积极参与国际监管规则的制定,建立有效应对系统性风险的政策框架和国际协调机制,为提升中国银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创造条件。

  商业银行应统筹考虑巴塞尔协议Ⅲ&III、G-SIFIs及本土监管措施,进一步推进发展战略实施,全面提升风险管理与内控水平,不断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客户服务能力和持续盈利能力,突出经营特色,扩大品牌效应,坚持持续平衡发展,从“大而不能倒”转变为“好而不会倒”,为全球金融稳定和实体经济发展做出贡献。(作者为中国银行张守川、杨瑾、沈鸿)

  来源:人民日报 2013-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