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账号:

离岸金融中心

2013年03月31日 17:41
   根据主要国际货币的离岸业务发展经验,离岸金融中心建设对一种货币的国际化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离岸金融中心(Offshore Financial Centre)是上世纪60年代以后逐渐发展起来的。传统离岸金融中心是指某司法管理区内的金融机构向非居民提供非本币存贷款服务。现代离岸金融中心的内涵要广泛得多,并与在岸金融中心的界限开始模糊:金融机构既可提供非本币,也可提供本币金融服务;资金既可来源于非居民,也可来源于居民;本国居民甚至也能享受某些离岸金融服务。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离岸金融中心在国际经济与金融交往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离岸金融中心的形成及发展

  离岸金融中心形成的基本要素是本币从某司法管理区大量溢出及跨境资金流动日趋活跃,如美元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随着美国援助欧洲战后重建计划及巨额贸易逆差而持续外流,为日后美元离岸中心的形成创造了必要条件。不过,离岸金融中心最初形成,却是由一些特殊历史事件促成的。如60年代,东西方冷战升级,前苏联及东欧国家为了避免政治风险,将美元转存于伦敦的银行,直接促成了伦敦金融离岸中心。70年代石油危机后,中东国家亦将大量石油美元存入伦敦。

  1970年,新加坡批准跨国银行在该国设立分支机构,允许它们设立“亚洲货币账户”,从事非居民外币存贷款,成为亚洲美元市场的结算及交易中心。巴哈马及开曼等“避税天堂式”的离岸金融中心也陆续出现。

  近年来,离岸金融中心不断发展,出现新的特点。金融危机及欧洲债务危机相继发生,欧美国家进行了金融监管改革,同时加强对海外账户的监管。一些机构或个人通过离岸金融中心避税、逃避监管及从事非法洗钱的行为受到一定程度限制。离岸金融中心作为全球资金调度、多元化融资平台、全方位市场交易及财富管理的功能得到强化。

  离岸金融中心的主要分类

  离岸金融中心大致可分为三类:

  一为“伦敦型”,或称为混和型。其主要特点是对金融机构从事非居民业务及居民业务不加分离,主要代表是伦敦及香港。此类离岸金融中心的另外一大特点是市场推动,离岸业务无须政府批准。

  二为“纽约型”,或称为隔离型。其主要特点是对金融机构从事非居民业务及居民业务加以分离,主要代表是纽约、东京及新加坡。此类离岸中心的又一个特点是政府推动,如纽约的国际银行机制(简称IBF)是当局专门为非居民交易创设的市场,采取会员资格制度。

  三为避税港型。此类离岸金融中心一般具有地理和税收优势,如设在海岛及港口,其政局稳定,税收优惠,没有金融管制,这对于希望避离政治动荡或希望减轻税负的投资者有较大吸引力。这些避税港只具有记账中心功能,甚少有实际业务。

  近年来,一些国家和地区积极推动当地离岸金融中心建设。不过,要发展成为离岸金融中心必须具备一些基本条件,如政治和经济较为稳定,法律透明度较高;具备高效的金融市场及一批国际级金融机构;拥有发达的金融基础设施、充足的英语专业人才;金融管制相对宽松。

  人民币离岸中心的最新发展

  近年来,中国加快了人民币国际化步伐,推动人民币离岸中心从无到有,并不断迈上新台阶。

  香港已发展成为最重要的人民币离岸中心。2010年内地扩大人民币贸易结算试点范围后,大量人民币流进香港,香港人民币资金池已达一定规模,连同人民币存款及存款证发行,目前香港人民币存量超过7000亿元。香港人民币各项业务逐渐开展起来,出现人民币点心债、贷款、即期及远期兑换、资产管理、同业拆借等市场。香港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还具备一定的辐射功能,为境外其他地区提供人民币业务支持服务。

  伦敦、新加坡等地也在积极争取发展离岸人民币业务。尽管人民币存量不多,人民币产品及业务还处于开发阶段,但当地政府及业界积极参与,加上在时区或地理位置上的优势,假以时日,人民币业务将会取得较大发展。

  根据主要国际货币的离岸业务发展经验,离岸金融中心建设对一种货币的国际化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随着人民币离岸中心迅速发展,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必然加快。(作者为中国银行应坚)

  来源:人民日报 2013-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