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民企出海重思并购与合作

2012年12月25日 09:32 来源于 财新网 | 评论(0
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背景下,中国民营企业开始利用自身优势,在世界范围内寻找新的利润高地。

  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背景下,中国民营企业开始利用自身优势,在世界范围内寻找新的利润高地。据商务部统计,民营企业占中国对外投资流量的比重逐年上升,2011年,这一占比约为44%。

  中国民营企业的海外投资正处于空前活跃的时期。今年,先有三一重工收购德国代表性企业普茨迈斯特,后有联想集团在海外开展的一系列并购。除了这些大型民企,中小民营企业也对“出海”跃跃欲试。它们在世界经济的危境中寻找机会,希望获取市场、资金、技术等各种资源,拓展新的增长空间。

  金融危机给中国企业出海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本土企业争先恐后冲出国门,投资海外。而中国企业在文化背景、行业结构、管理风格等方面所面临的挑战,使海外投资面临各种风险。不断有中国海外投资效益不佳的消息传来。民营企业在这些年的摸爬滚打中,是否已悉海外投资的游戏规则?如何从自身实际出发,判断究竟是以并购还是合作的方式“出海”?财新采访了多位民企“走出去”领军人物和诸多中小企业,展现实践最前端的思考。

  低成本与新技术的海外诱惑

  9月底的一个上午,一身疲惫的周汝平刚刚结束欧洲之行,飞抵首都国际机场。他是山东高密海乐园工艺品有限公司的董事长,正计划把企业开到比利时。

  几个月前,山东高密海乐园工艺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周汝平参加了“爱国者国际化联盟”组织的出国考察,“走出去”的想法在他脑海中渐渐成型。他表示,要在比利时成立一个公司,“公司的名称都想好了”。

  周汝平称,小企业成本费用很大,加之外贸萎缩,利润较低。“考察我们的玩具,差不多国内市场1块钱人民币的东西,在那边价格贵过1欧元。加上汇率的差价,有8块多钱的市场机会,利润空间非常大”。

    海外市场的低成本对民企的吸引力渐增。美国南卡罗来纳州(下称南卡)政府亚洲代表处的首席代表林新伟,接触了大量有这类需求的民企,并向它们介绍投资美国的机会。他发现,中国民营企业开始更具战略性地在全球范围内寻求资源的最佳配置。

    林新伟提及一个涉及2.1亿多美元投资,500多个就业机会的纺织项目,“他们就是通过去南卡当地实地考察,跟当地的供应商甚至是同行接触,发现在南卡生产某些门类的纺织品,成本比在中国便宜很多,而他们产品的大部分可能会运回中国。”

  这并非个案。今年林新伟遇到三个项目,都是看中美国的综合优势,准备前往设厂,然后将产品销回中国。对赴南卡投资的中国企业而言,除了工人工资有所增加之外,聘用高管工资、物流、土地等多项成本都比国内低。

  林新伟称:“美国的棉花成本大概比中国低百分之三十几。另外,南卡一度电人民币三毛多钱,在中国很多地区,我知道的大概七八毛,是很正常的。”

  除了到国外直接设厂之外,通过并购国外企业实现“借船出海”的例子也越来越多。

  欧债危机之下,很多德国企业陷入困境,为中国公司提供了“抄底”的好时机。三一重工集团副总裁吴佳梁表示,在做足功课后,三一抓住机遇,并购行业“大象”普茨迈斯特,获得了它的先进技术与国际化的销售、运营网络。

  吴佳梁认为,如果要在国际上重建一套像今天普茨迈斯特拥有的系统,代价是非常高昂的。通过并购拥有了普茨迈斯特这套系统,就大大缩短了业务国际化的时间。更重要的是,拥有了成熟的、有国际化运营经验的网络,并且节约了大量金钱。

  目前,中国企业海外投资主要集中在能源资源等领域,制造业领域相对缓慢。

  对此,国企改革专家周放生表示,海外投资应该增加制造业的比重,重视制造业海外并购。全球经济危机还在继续,国外很多中小企业经营有困难,其中机会值得研究,如果能抓住机会,对提升中国企业的技术能力和竞争力非常有利。

  周放生认为,制造业尤其是高新技术制造业,是比较容易取得效益的行业。“我接触的案例中,这些产业效益相当好,有的只需两三年就能收回投资成本,这样的项目国内都少有”。

  此外,周放生指出,获取资源是为了行业发展的需要,中国企业从外国学习技术很多,可学习发达国家的制度、理念、流程、标准的却很少,“相当于花了钱,只学习了30%能看见的部分,也就是技术,其余相当有价值的70%也就是制度和管理被丢掉了”。

  抄底并购“危”与“机’

  试水海外,不单是中小型民营企业,即便是在国内已颇具规模的龙头企业,也要经过精心准备和规划。

  今年1月,三一重工“闪婚”全球混凝土机械巨头德国普茨迈斯特公司,以3.24亿欧元将其全资收购。从表达合作意愿到签约,只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但为抓住这个机遇,三一前后准备的时间将近十年。

  吴佳梁表示,很早以前,三一集团创始人梁稳根就提出来,三一如果不做好国际化,顶多就是个体户,“所以较早地在思考国际化的问题,较早地在部署国际化”。

  而走向海外的初期,三一更多地选择在美国、德国、印度、巴西、印度尼西亚等国家直接建设生产基地,也即绿地投资的模式。彼时三一担心的是买了企业无法消化。鉴于这样的失败例子比比皆是,三一采用比较保守的办法,做绿地投资,逐步走向成熟,在了解当地环境、文化、经济、社会、法律后,才考虑并购。吴佳梁称,“如果没有这么多年来在德国的耕耘,就不会后来对普茨迈斯特的收购。”

  今年联想集团在海外连续大手笔收购,继续为国际化战略布局谋篇。回顾2004年联想收购IBM全球PC业务时,属于弱势品牌吞并强势品牌,并购整合之路荆棘丛生。联想集团宣布此并购后,业界并不看好,认为这是蛇吞象。

  联想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柳传志表示,公司研究发现当时并购主要有三方面风险:联想想买的是Thinkpad笔记本的品牌,购买以后,市场还会不会承认这个品牌?其次是员工流失的风险。并购完成后,在全球各地原来为IBM服务的员工,当中国的企业管理人进驻以后,他们还愿不愿意在这里服务?同时,跨文化经营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由于管理层意见不统一,联想在2009年遭遇重大挫折,一度出现过巨额亏损。柳传志直言,对于联想来说,文化与管理磨合是并购中最难解决的问题。

  柳传志认为,当年亏损,世界金融危机只是导火索,其根本原因在管理上,在企业文化的磨合上。如果“原来老IBM的人在一边,或者新进来的DELL的人在一边,中国人在一边,联想人在一边,变成一种带有宗派性质的矛盾,这个公司就永远不能成功”。

  随后,联想开始重新梳理企业文化,成立执行委员会。委员会成员对重大决策进行商讨,并下达最终决定,由此,高层之间的沟通速度和管理效率都得到了提高。

  柳传志称,执行委员会是最高管理团队,“这个组织里面,CEO和他的同事,有4个中国人、4个外国人,能够非常好的融合在一起,能够共同制定战略。所有人都要承认他们所制定的战略,然后把它分拆下去”。

  对此,商务部研究院对外投资合作研究所副主任周密表示,联想成功实现了管理层的逐渐过渡。“开始时留用IBM PC业务部原总经理,逐渐把联想自己的人融合进去,参与管理,熟悉IBM的管理方式,然后再聘请新的经理来替换,最后再实现本国管理层的发展”。

  “抱团”出海 合作抗险

  世界经济下行,国外部分优质企业出现经营困难,中国民营企业因此获得进军国际市场的宝贵机会。但海外投资风险较高,不少中国企业为出海缴纳了高昂的学费,有的甚至铩羽而归。为了抵御投资风险,越来越多的中小民营企业开始选择“抱团”的方式,联合出海。

  去年,爱国者数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冯军联合各个行业的十多位民营企业家,共同发起成立了一个国际化联盟。在其组织下,数百家中国企业一同前往比利时考察,与当地的商会、管理咨询公司接洽,并设立了中国品牌中心。

  冯军认为,抱团出海成本低、风险低,不同行就可以互相咨询。“任何一个家交了‘学费’,其他499家都不用交了”。

  对此,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王志乐表示,韩国、日本当年在中国投资也采取了这种手段。三星就主张,在一个地区集中投资,把自己集团内各个行业的业务集中到一个地方投,像在天津,一投就是十几个企业。

  “抱团”走出去的方式,还能帮助周汝平这样的企业家争取到很多优惠条件。

  周汝平称,抱团在比利时,“第一年房租免费,第二年还会减免30%”。此外,欧洲政府会出一些咨询团队提供信息:你的竞争对手是哪家、产品价格应该是在什么价位,竞争对手进货渠道、销售渠道是哪些。然后会给企业提出建议,做B2B好还是做B2C好,如何做。

  国际化联盟的民营企业已经完成了对欧洲、东盟等地的考察,下一步计划前往美国市场。它们将采取设立办事处的方式,进一步降低投资风险。

  冯军认为,一定要分步走。先在海外设个办公室,设个分公司,设个办事处。设了办事处之后,在当地招聘人才,寻找当地的合作伙伴,先合作,合作愉快的话,再谈合资。合资之后,利益一致,就可以迅速壮大。

  最近,投资海外的中国民营企业因“国家安全”问题频频遭遇阻力。10月初,中兴、华为遭受美国调查。9月底,美国总统奥巴马签发总统令,以涉嫌威胁美国国家安全为由,中止三一集团旗下罗尔斯公司的风电项目。

  随后,三一集团及罗尔斯公司高调维权,起诉美国总统和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三一重工集团副总裁吴佳梁称,“我觉得拿起法律的武器来解决这个问题,可能在美国是一种最符合美国式做法的一种方法”。

  分析人士认为,适逢美国大选年,中国议题变得敏感,一切与中国公司有关的行为都将被美方给予特别审查对待。不少专业人士在谈及中国投资案件时称,应对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最好的方法是坦率地做早期报告。

  此外,前中国驻美国大使周文重建议,在美国找一些合作伙伴,把走出去的企业变成和美国的合作伙伴共同的行动,这样阻力可能小一点。另外要考虑到当地方方面面的利益,尽量使得这些人的利益能够得到照顾,这样也可以减少一点阻力。

  “合规”是企业投资顺利的重要前提。尤其在西方国家,当地的环保标准、安全生产规则、用工制度比国内更为严格。民营企业的行为只有符合当地法律法规,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才能更快速地融入当地社会。

  周放生亦表示,应该尽量弱化“中国公司”的形象,股权结构尽量国际化,组成“联合国军”。同时,尽量与当地公司合资,利益共享。

  除了民营企业自身的努力,政府部门也出台了相关鼓励政策推动这一海外投资潮。今年7月,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等13个部门联合发布了一份鼓励和引导民企境外投资的文件,意在引导民营企业有重点、有步骤地开展境外投资。

  从2009年起,商务部组织编写了一份中国“对外投资合作国别(地区)指南”,最新版本覆盖165个国家和地区。对此,周密表示,这份指南每年进行一次更新,比如华人在当地的发展情况,外国人能否在当地购买土地,以及一些经济特区的内容。“明年是5周年,我们会做大的一个调整”。

编者按

金融危机给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本土企业争先恐后冲出国门并购。而中国企业在文化背景、行业结构、管理风格等方面所面临的挑战性,使并购面临很大风险。在采访过大量跨国公司和中国企业“走出去”背后智囊和实战案例之后,财新特别推出“全球商业前瞻战略”专题,并按“价值观驱动企业业务”、“并购还是合作?”、“产业多元化艺术”和“低成本商业模式”四个主题跟踪报道全球化深化进程中最新的商业战略思考,以飨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