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西方国家为何对中国投资说“不”?

2012年12月11日 17:52 来源于 财新网 | 评论(0
有迹象表明,中国在加拿大、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投资并不总受欢迎。

  有迹象表明,中国在加拿大、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投资并不总受欢迎,原因不仅在于中国的投资将对这些国家经济产生较大波及,而在于中国国有企业如中石油、中投以及中铝等被认为是由国家资助并为政府利益做事的。

  加拿大是中国投资比较集中的西方国家。据统计,从2006年起,6年来中国已在该国投资达100亿美元以上。然而,中国的投资却引起该国政界的质疑。“加拿大会把经济主权交给中国吗?”这个听起来很不靠谱的问题却正在加拿大被不断提起。随着今年2月中国与加拿大总理签署的《外国投资保护及促进协议》即将生效,一场关于该协议对加是好是坏的辩论激烈展开。

  “中加《外国投资保护及促进协议》是一场灾难”,这是加拿大《多伦多星报》10月27日一篇文章的标题。文章引用一封读者的来信说,加中协议最早11月1日就要正式成为法案了,媒体有责任把重大事件告诉公众,“还有什么比把经济主权事实上交给中国更重大的事情呢”?

  与之相联系的事发生在10月20日。加拿大政府当天拒绝了马来西亚国家石油公司收购加天然气生产商——能源资源公司的方案。分析人士认为,这可能表明哈珀政府权衡利弊后,最终下决心对外资进入加拿大能源领域说“不”。

  关键是,加拿大政府此次举动,令市场担心中海油于今年7月提出以151亿美元(约合人民币964.44亿元)收购加拿大尼克森公司的方案可能亦会告吹。因为中海油的并购申请比马来西亚的更深入,涉及的是加拿大人视为经济命脉的油砂矿,政界和社会上反对声很高。对中海油收购尼克森的计划,加拿大政府一再延后。10月11日,加方又将批准日期推迟30天,延至11月11日。

  对中国投资说“不”的不仅在加拿大开始占据上风,而且在美国政界类似的说不法也此起彼伏。其中一个常被提及的担忧是,很多中国企业都部分地或者完全地由中国政府控制,它们有可能通过商业交易获取美国的商业、军事机密。另一个担忧是,中国企业可能通过其在美国的生产业务收购企业,从而关闭这些企业而把生产转移到中国。

  9月28日,美国奥巴马总统发布总统令,禁止中国三一重工集团其下属子公司——三一电气公司购买位于俄勒冈州境内的4座风能发电场,因为这些风能发电场附近有美国海军基地的一些军事设施。美官方的托词是,三一重工购买这些靠近美军军事基地的风能发电场,可能会给美国国家安全造成威胁。

  也许有人认为,这是奥巴马为迎合美国总统大选被迫作出的决定。不过,如果我们从更深层次分析,就会发现问题并非那么简单。抛开美国海外投资委员会(CFIUS)不谈,美国有时给外界留下了这样的印象:中国的资金不受欢迎。2005年,美国拒绝中海油出资18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165.5亿元)并购优尼科公司就是一个例证。

  加拿大、美国对中国投资说“不”,会随着中国企业加大购买外资力度的增强只进一步高涨,特别是中国购并西方国家的资源性企业,则经常被强硬拒绝。对于西方国家而言,他们对中国的防范远远多于中国对他们的防范。中国作为西方认定的“高价值”战略打压目标,在西方的国家竞争战略中无疑拥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欧盟经济及货币事务专员近日对英国《金融时报》的一席话道出了他们的心声。他表示,我们很有理由要求中国企业申明它们想要投资什么样的资产,它们决定投资时采用什么样的准则,以及它们的投资分布如何。如果它们不同意我们设定的准则,我们在一些情况下就可以找到回绝的好理由。

  这说明,西方一些人已习惯于将正常的商业活动与国家利益联系在一起。凡是他们认为不符合自己设定的“准则”就将予以否定。于是,软件、石油、汽车、钢铁、电信、铁路,无一不与国家利益有关,每个产业似乎都可提高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来讨论。可以设想,如果此次中海油并购加拿大尼克森的努力最后宣告中断或失败,最高兴的显然是西方国家的政界人士。

  

编者按

金融危机给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本土企业争先恐后冲出国门并购。而中国企业在文化背景、行业结构、管理风格等方面所面临的挑战性,使并购面临很大风险。在采访过大量跨国公司和中国企业“走出去”背后智囊和实战案例之后,财新特别推出“全球商业前瞻战略”专题,并按“价值观驱动企业业务”、“并购还是合作?”、“产业多元化艺术”和“低成本商业模式”四个主题跟踪报道全球化深化进程中最新的商业战略思考,以飨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