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中国企业抄底海外的机遇与陷阱

2012年12月11日 13:39 来源于 财新网 | 评论(0
如今,欧债危机为中国企业带来了抄底海外企业,尤其是欧洲企业的大好机遇。但中国企业准备好了吗?

  如今,欧债危机为中国企业带来了抄底海外企业,尤其是欧洲企业的大好机遇。但中国企业准备好了吗?你选择了什么样的行业?法律、审计、咨询等服务方面的问题如何解决?“关系”如何处理?如何做到高效?等等,皆需要认真思量。

  今天,欧美经济深陷危机不能自拔,各种资源和企业的价格都达到历史低位,此时也正是中国企业进军海外的最好机会。未来十年,中国企业将会在世界各地掀起一股投资的热潮。

  中国企业目前在国外并购的总量估计在600~1000亿美元之间。之前,这些投资的90%被用于煤、铁、石油、天然气等自然资源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而如今中国在海外投资的重点是收购德、日、美、意等发达国家高技术企业,在向“买技术”转变,而原来是以“买资源”为主。以前,中国企业在海外市场上依靠“低价策略”来取得竞争优势显然已是不行了,唯一的办法就是掌握核心技术,依靠技术去制胜。

  教训与经验

  中国企业,尤其是中国大型国有企业购买外国企业,往往通过可靠的中间商来协调。而中间商大致分为四类,一类是属于投资银行类,第二类是属于律师事务所类,第三类是属于咨询公司类,第四类则是审计公司类。中国企业与中间商有哪些共同利益呢?银行是靠做业务的百分比来提成的,这意味着,成交金额越大,银行挣得越多,所以银行一般不愿意把价格拉下来,恰恰相反,他们想把价格往上抬。

  其次是律师事务所。在海外收购过程中,律师的作用本来是要在两头进行调和,最终的目标是让双方达成一致。但是如果双方一拍即合,律师在中间的重要性也就没了。你问题越多,才显得律师越重要,律师才有可能获得更高的律师费。同样,咨询公司和审计公司,它们也想使问题多多,这样它们的收益才会更多。可以想象,对参与海外并购大公司的总经理来说,在程序本来就多的情况下,再经常遇到企业本身就隐藏的审计或法律等问题,那他的工作就不能很好推进,效率也肯定较低!

  只买能卖得出去的东西。这话一听好像是再明白不过的大白话,但再明白的话也有人不明白。中国的一些企业家自认为自己很有钱。比方说,你要想买的那家企业,人家就根本不想出售,你就不能找到这些不想卖的企业去买。第二点是“关系”。“关系”在中国重要,全球各国也各有各的关系,世界各个国家、各个阶层都有自己的社会关系,只不过与中国不完全一样罢了。但是,各国的“关系”都有自己的规则。“关系”问题当然重要,你有了这个“关系”,你就能率先知道谁想卖自己的公司。你了解想卖公司的人及其公司的情况,知道如何去做才能使对方对你有好感,你才能赢得谈判的胜利,这不仅是价格的问题,还有方法到位的问题。同时,“关系”还能够让你抢先于别的对手在交易中先行一步。外国公司在意大利也有“关系”,在意大利办事也有“关系”这一说,在意大利“走后门拉关系”一点都不比中国少。

  在这四类中间商的协作之下,中国企业家注定会有这样的结果,即花最多的钱,买到的却是二流企业。首先他们对外面情况不甚了解,不知道如何行事。其次,各条路都不通,谈判缓慢。第三,他们事先做不到心中有底,办事没把握。第四,受到监督、控制、检查等多方的钳制。中国企业签定购买海外企业的正式合同,起码要有三五个审批文件,商务部、发改委、国资委等,若是上市企业,再加上一个证监会。程序过于繁琐,效率太低。这对外企来说,一般是不愿意让这样的企业来收购的。除非是要么你出手大方,钱给得多。另外你是唯一买主。有这样一个案例,一家中国企业收购了一家外企,当时世界的报纸都关注这件事情,因为中国企业提出的价格比第二家高出40%,但是没能在90天内获得中国有关部门的批准,导致为签约失效付出了1亿欧元的违约金。

  目前,中国的银行正在实现自己的国际化,来支持中国的企业参与海外并购谈判,中国还有很多的律师事务所及其专业律师走向国际化,中国的金融、工业服务体系正在加速实现自己的国际化,甚至会走在中国参与海外并购大型企业之前。我觉得有一个问题值得注意,那就是民间社会相互结合的重要性。

  在全球化的今天,仅仅依靠政府之间的对话已远远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了,中国企业家应多与海外企业交朋友,争取能进入对方的企业家俱乐部,这样才能建立一种良好的合作关系。中国企业要想在买到外企以后,拥有很强的管理能力,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尊重对方的文化。

  我看到有这样一些成功案例,中国企业在并购外企后,继续使用原来的中层高管管理企业,继续留用原来的研发人员进行技术研发等,这样一来,既保持住了一个企业相对的稳定,也延续了企业的竞争力,并形成一个很好的上下游供应、销售关系。为什么能成功呢?根本因素就是理解并尊重对方的文化。

  进军海外正当时

  目前,欧洲已经把欧元贬值到底部,欧洲的企业和资产也处于最低水平。中国应该加快投资欧洲。如果欧元有继续贬值的趋势,那就更应该去买了,买主会赚得更多。

  中国企业应考虑对以下领域的企业,进行投资:首先是做药企。其次是与健康卫生相关的医院管理、医疗器材企业,以及有助于提高人们健康和医疗水平的企业。第三则是环保企业,中国的环境问题是今后数年必须面对的,也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第四就是能源企业。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能源消耗大国,必须在能源领域有大量的企业和资源支撑。第五是自动化机械企业,尤其是事关食品安全和医药安全方面的企业。那些技术好、品牌好的企业是中国企业投资收购的首选。

  与欧洲其他国家相比,意大利就是一个投资的好地方。首先它的企业小,最初的投资额也相对较小。其次是它的市场要比德、美、日更加开放。比如,2008年,中联重科(000157,股吧)在意大利收购了世界上起重机做得最好的CIFA。当时,中联重科的企业领导人还曾被意大利授予“最佳外国企业家勋章”。同时围绕着CIFA,在其上下游形成了一批供应商,有做配件的,有做有油品的,有做吊臂的等,带动了一大批企业。更让中联重科高兴的是,他们在意大利找到一种材料,这种材料可使起重机重量减轻30%,这样一来,吊车上就能安装更高的吊臂,在市场层面,这是竞争力。中联重科出于技术安全的需要,坚持放在意大利生产。如今,中联重科已成为意大利工业经济的一根支柱。

  另外,不可想象的是,美国的三大评级机构基本上垄断了国际市场上海外企业的评级。而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竟然没有一家在国际叫得响的评级机构。中国必须要做的是,要拥有自己世界级的评级机构。为此怎么办呢?最好的思路就是,投资购买一些中国的律师事务所、审计事务所、咨询公司、银行等机构,然后把它们带到欧美等地进行培育,这是非常有前景的。

编者按

金融危机给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本土企业争先恐后冲出国门并购。而中国企业在文化背景、行业结构、管理风格等方面所面临的挑战性,使并购面临很大风险。在采访过大量跨国公司和中国企业“走出去”背后智囊和实战案例之后,财新特别推出“全球商业前瞻战略”专题,并按“价值观驱动企业业务”、“并购还是合作?”、“产业多元化艺术”和“低成本商业模式”四个主题跟踪报道全球化深化进程中最新的商业战略思考,以飨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