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账号:
英国商业与企业大臣:重振制造业

英国商业与企业大臣:重振制造业

2012年08月29日 14:33 本文来源于 财新网 订阅《新世纪》《中国改革》|注册财新网
   如果说带有民族主义情结的“制造业强国”已经不是英国今天要追求的目标,利用创新和设计能力让英国在全球制造产业链中占取有利地位,或许是一个明智的策略

  历史上引领世界工业化浪潮的英国,失去“制造业强国”桂冠已有一段时间。2008年以来的金融危机让英国警醒:发展金融业固然有诸多优势,却也带来环环相扣的风险;彼岸欧陆核心的德国在危机中屹立不倒,亦让英国在内的国家意识到制造业的不可偏废。

  金融业仍在持续爆出丑闻、声誉每况愈下,英国政府则已开始着手重振制造业。英国商业、创新与技术部(BIS)发起“制造在大不列颠”(Make It In Great Britain)活动,向公众宣传英国制造业的就业机会。2012年奥运期间,英国也在伦敦的科学博物馆举办同名展览,告诉人们“再也没有什么东西是在英国造的”是一个误解:制造业每年为英国经济贡献1300亿英镑产值,创造250万就业。

  财新记者在伦敦的科学博物馆采访了英国商业、创新与技术部商业与企业国务大臣普锐斯克(Mark Prisk)。

  财新记者:过去多年来英国政府的政策更偏向于金融业,损害了制造业的利益。你怎么看这些年来英国政府政策对制造业的长期影响?

  普锐斯克:没错,过去20年我们的政策传递的一个主要信息是对伦敦金融城的照顾,但在金融危机中我们已经发现,经济需要找到一个更好的平衡。所以本届政府上台两年多来,希望加强和重建,不仅仅是金融业——我们不想跟金融业对着干——同时也确保有一个更好的平衡。我们需要设计和制造业,需要那些创新的材料能够用于生产价格低廉的产品,或者把英国人那些奇怪想法产生的设计用于改善人们的健康,我们有这些设计和制造的基础,所以我们才要在学徒制和技能培训方面加大投资,加快创新产品和技术的商业化,保证一旦有高明的想法产生,就能把它们投入到市场中去。

  财新记者:金融业工作的高收入导致很多人才流向这个行业,你如何说服那些最好的人才来从事制造业?

  普锐斯克:其实,金融业只有一小部分人的收入更高,零售银行的大部分员工收入并不比工程师高。我们要做这个“制造在英国”的展览,就是想让大家重新认识制造业,也就是说工程师的收入其实比平均水平都高,也比大部分零售银行员工高。所以我们想告诉大家,多考虑工程业吧,因为这里有很好的就业机会。

  财新记者:一位造访英国的中国企业家曾说,他认为,相比美国等国家,英国在把科学知识转化为生产力方面比较慢。你是否同意?

  普锐斯克:我们已经有了一个很强的学术界,我想你说的没错,过去我们在把聪明的主意投入市场方面不算太成功。这也是我们现在要投资于“弹弩中心”(Catapult Centres,注:英国自2011年10月起建立起第一个在高价值制造业方面的弹弩中心,计划还将在细胞疗法、海上可再生能源、卫星应用、连接数字经济、未来城市和交通系统共七个领域建立这样的中心),正是为了选取那些最高明的主意,让它们更有效率地商业化。我们在这方面已经有了一些进步。我们颇受鼓舞,特别是看到比如航空航天领域的合成材料方面,这是我们一直在开发的一个经典领域,我们会努力实现它的商业化。

  财新记者:现在欧洲经济面临一个“失去的十年”,在这个时候英国政府有什么样的策略来应对挑战?

  普锐斯克:我们会改革税务体系,让我们的税率在七国集团(G7)中最低,让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容易创业的地方,从而让更多的中小企业能够成长。我们也会通过投资于技术和技能的培养,来实现经济的再平衡,让经济更竞争,这个过程正涉及制造业。因为我们认为,除了有很强的金融业和零售业,包括一些很有名的消费品牌,我们也需要航空航天、海洋工程等本来已经做得不错的方面。我们认识到,如大多数国家一样,我们面临很大的资金压力,我们想要确保我们能够顺利渡过这个时期。

  财新记者:你提到德国制造业表现出色的一个原因是他们的学徒制,现在英国似乎也在学习这一点?

  普锐斯克:是的,本届政府两年多前上台时认识到这点,所以我们在别的地方节约下来的钱,尽可能地投入到培训中去。我们现在投入了15亿英镑来增加学徒工的机会。我们加强了毕业生进入到培训项目的课程设置,因为我们确实有一些很不错的公司,而他们需要更多高技术人才。所以我们跟产业合作,鼓励人们进入制造业。因为其实技术工程师的收入相当不错,很多普通老百姓都不知道。所以我们办了这个“制造在大不列颠”的展览,过去几天已经吸引了4000多名观众,常常是一家人一起来看,当然也有外国的客人,这有利于人们对职业机会看法的转变。

  财新记者:德国体制中能够解释其制造业成功的因素,除了学徒制,还有政府与工会、雇主三方合作的社团主义(corporatism),但英国这三方的关系并非如此。

  普锐斯克:这方面我们也在进步。我举一个例子。通用汽车(GM)在欧洲的投资造成了亏损,他们说,现在我们有这些问题,我们需要降低产能,我们要么在德国降低产能,要么在英国。要是在过去,你会猜他们会关掉在英国的工厂,但事实不是这样。他们决定要把英国当做下一代汽车的欧洲总部。(注:2012年5月,通用汽车宣布,将从2014年起在英国埃尔斯米尔港(Ellesmere Port)的工厂生产其Astra车型的下一代。这是因为通用汽车与该工厂工人在工资、工作时间等方面的谈判达成了一致。而通用旗下欧宝在德国波鸿(Bochum)的车间可能在2015年就会关闭。)这部分是因为德国的成本比我们高,部分因为我们工人的生产力更高,还因为他们认为我们政府对长期的产业政策很认真。这可能是我们过去做得不太好的,我们现在正要做出改变。

  财新记者:有意思的是,过去你们是不会使用“产业政策”这个词的,因为你们要做小政府。但现在你们也开始改口。

  普锐斯克:是的,我们已经克服了这个心理障碍。因为不是说我们作为政客要去猜,谁会赢得竞争,政客对这个不在行,过去我们也猜错过。我们现在要做的是,让我们聚焦于技术、技能的基础,让整个工业都得以成长,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转变。所以我们完全能够接受建立一个有效的产业合作伙伴关系这个想法。

  财新记者:英国制造业的优势何在?

  普锐斯克:我想我们的策略是,高价值设计和创新。比如罗罗公司的涡轮,之所以超出了普惠等其他竞争者,正是因为他们在材料和涡轮设计上的创新,让他们能够实现更低的能耗和更高的回报。这些就是我们的竞争力所在。另一个例子是碳纤维,非常轻的材料,类似于石墨。所以要总结我们的优势,虽然我不想太笼统概括,但总体上说我们的优势是,通过在设计和工程方面的创新,把最适合需要的产品迅速投入到市场中。我们也有一些顶级的品牌,比如捷豹汽车、路虎汽车、路虎揽胜汽车,还有一些高质奢侈品牌,比如宾利、阿斯顿马丁,被认可为同类汽车中的顶级。这些也很重要。

  没错,德国在历史上都有很强的制造业,而我想英国的优势就是制造与设计的结合。

  再举一例,最近我们设立了“伊莉莎白女王工程师奖”(注:英国首相卡梅伦2011年11月设立,将在2013年春颁奖,奖金100万英镑),因为我们认为德国过去做对了的一点,就是给予工程师很高的职业地位。我们也想这样做,所以以女王的名义设立这样一个奖项。这个奖项是要奖励那些技艺精湛的工程师,不仅限于英国人,只要常驻在英国。这是因为英国一直以来的观点都是要推崇自由贸易,我想我们都意识到了,如果我们实行保护主义,正如所有国家都有这样的诱惑,那会是一个全输的局面。所以我们想看到一个开放的全球贸易市场。

  记者点评:英国政府重振制造业的诚意很足,但人们还是不能不注意到,普锐斯克所列举的英国制造业大牌如捷豹、路虎,都已经不属于英国——目前都在印度的塔塔汽车旗下;阿斯顿马丁一度为美国福特汽车所有,2007年才被一个英国人为首的财团买下控股权;劳斯莱斯汽车更是早就被德国的宝马收入囊中。

  当天在科学博物馆的活动中,英国政府也请来几位制造业代表,既有空中客车高级副总裁Mark Barclay,又有西门子英国的首席执行官Roland Aurich;展览中展出的企业还有加拿大的庞巴迪和美国的可口可乐。

  这或许说明,英国已经不太在意一家企业的所有权是否属于英国人,也对他国企业在英国的工厂“视如己出”——如普锐斯克说的,英国向来主张开放市场、自由贸易,与德、意等国大企业由家族控制的传统不同。但这却从侧面反映了英国制造业衰落的境地。撒切尔夫人以降的产业和金融政策均难辞其咎。这也说明,一个国家政府的政策可以对该国经济面貌有何等深远的影响。

  如果说带有民族主义情结的“制造业强国”已经不是英国今天要追求的目标,利用创新和设计能力让英国在全球制造产业链中占取有利地位,或许正是一个明智的策略。

  

评论
编者按

  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发展的根基,真正的经济发展是实在的,对社会有财富贡献的经济发展,真正的经济增长是通过产品的创新、实体产业的蓬勃发展,引领了一个时期的经济增长,正如古典经济学说的那样“只有物质产品的生产才是社会经济的基础”
  多年来,西门子始终致力于通过产品创新,集成化系统和一流的专门知识,帮助中国企业提高效率、生产率、灵活性,积极支持中国企业的建设和发展。
  

西门子聚焦
亚洲最大的数据中心
生产能力的不断提升对工业数据供应商提出了新的需求
未来之窗
研究与创新在西门子
博客
许小年
许小年:告别旧模式,探索新道路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

中国经济目前所面临的困难来自于投资驱动的增长模式,经济的下行主要是结构性的,而不是周期性的

中外对话
即将兴起的DIY革命
世界上第一个中英双语环境网站

约翰?艾尔金顿指出,在现有秩序的边缘地带,新出现了一类创新者,他们不再等待大企业和政府来解决我们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