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账号:
日本电视厂家衰退 倒逼产业链企业转型

日本电视厂家衰退 倒逼产业链企业转型

2012年07月18日 21:22 本文来源于 财新网 订阅《新世纪》《中国改革》|注册财新网
  

  在北京、上海的电器卖场里,是否还有人一定要买日本品牌的电视?估计这样的顾客已经不是很多了。到商场里看一下,日系品牌比韩系、国产的大约要贵一两成,从造型、功能上看,要落后几年或者是更长一段时间。中国互联网已经普及到了农村,网民人数将近5亿,但想找一款能够直接上网的日系品牌电视,恐怕相当困难。

  色彩鲜艳、高性能、时尚的日本品牌电视,除了高价外,似乎已经没有了往日的光辉。不仅在中国市场如此,纵观世界电视市场,从销量上看,韩国三星已经连续6年连冠,紧跟着三星的是韩国LG,日本品牌被远远地抛在了后面。

  但是日本电视的衰退并不意味着日本产业开始走下坡路。就像上个世纪60年代日本以纺织为主,70年代钢铁称霸,80年代家电振兴,90年代汽车技压群芳一样,进入21世纪后,日本产业开始出现了新的转型。笔者深入到日本基层采访后发现,日本在新材料、零部件上有着众多不可取代的技术及产品。除了节能、环保外,新材料及零部件研发与生产已经成为日本产业的一个新发展方向。

 

安永_日本电视

  “盛者必衰”的日本电视机

  在日本古典文学中最著名的小说《平家物语》的开场白中,谈到“盛者必衰”这个词,其阐述的道理在现今商界中依然有效。

  日本电视机企业在2012年3月为止的2011年财年中,亏损巨大。松下亏损7721亿日元,成为日本经营史上最大赤字企业之一。索尼亏5200亿日元,夏普也亏损3800日元。其他主营电视机的厂家,也无一能从亏损中幸免。

  从松下看,其亏损的主要原因有三点。第一,并购三洋电机并未给松下立即带来收益。购买三洋品牌大概花了5000亿日元,但买进后,松下无意使用。这部分支出变成了松下的很大负担。而三洋的其他家电业务,也难以为松下做出贡献。

  第二,在等离子方面的投资基本上失败。的确,等离子技术在大屏幕方面具有很强的优势,但松下一家孤掌难鸣。2010年,松下在尼崎第三工厂(等离子)、姬路工厂(液晶)投资4500亿日元,但基本上没有看到效益。这部分投资变成了沉重的负担。

  第三,松下在这些年一直没有开发出令人震撼的新产品。本来松下是家集电视、数码相机、音响产品、电脑、手机等业务为一体的企业,但和索尼一样,松下并没有开发出iPad这样的产品。以松下的能力,开发出iPad这样的产品易如反掌,松下缺的不是技术,而是对市场的预见能力。在互联网带来消费革命后,对互联网的作用,如在线看电视、看电影、与朋友联系等等,未能很好地在松下产品中体现出来。松下反映出的是日本电视机企业所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这使得盛极一时的日本电视,到了21世纪以后,进入到了衰退的状况。

  此时生产环境出现了很大的变化。“有生产线,有现成的零部件,工人训练有素,高质量的电视机在日本能够组装,在中国同样能够生产。”日立全球副总裁、日立集团中国及亚洲集团总裁森和广对笔者说。也正是基于这样的判断,日立较早地从电视业脱身而出,在松下、索尼、夏普巨亏的时候,曾经的电视生产大户日立,并没有与其为伍,2011年财年获得了5577亿日元的盈利。

  可以说,在平台的提供上,苹果创建了新模式。在电视本身的技术开发上,韩国企业奋起直追,赶上了日本厂家。从电视的生产成本看,中国更比日本有魅力。相比之下,日本电视企业能做得已经不多。

  今后是否还能期待日本电视再展宏图,重振雄风?看看过去的日本纺织业、钢铁业,便能得出大致的结论。今天日本的纺织业、钢铁业依旧有技术,能生产世界上最优质的产品,但想在全球市场上获得较大的市场占有率,则难上加难。日本电视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也会有其市场及品牌影响,但估计只能越来越小,而不会日益增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