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账号:

李礼辉:全球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2012年05月15日 19:14 本文来源于财新网 订阅《新世纪》《中国改革》|注册财新网
  

  5月13日,中国银行行长李礼辉出席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举办的“2012金融改革与创新高级论坛”,并发表了题为《全球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改革:挑战与应对》的主旨演讲。

  五月的北大,桃李芬芳。非常高兴参加2012金融改革与创新高级论坛。下面,我就全球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改革的挑战与应对这一主题,与大家做一些交流。

   一、全球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挑战和机遇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全球金融界携手重建金融监管框架。本次国际金融监管改革最突出的特点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国际金融监管治理架构发生重大变革。G20峰会成为国际经济金融治理的重要平台,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建立,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BCBS)扩员。二是国际金融监管改革重点领域初步明确。改革涉及微观、中观、宏观3个层面,严格资本要求、引入新监管指标、强化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宏观审慎监管制度,将成为改革的主要方面。

  全球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Global Systematically Important Financial Institutions,简称“G-SIFIs”)监管改革,就是本次国际金融监管改革坚持宏观审慎监管和微观审慎监管相结合、加强系统性风险防范的重要举措。G-SIFIs是指在金融市场中承担了关键功能、具有全球性特征的金融机构,这些机构一旦发生重大风险事件或经营失败,会对全球经济和金融体系带来系统性风险。可以说,G-SIFIs是全球银行业的“稳定器”。

  银行各利益相关方对资本有着不同的诉求。如股东关注资本回报情况,监管部门关注资本充足情况,银行自身关注经风险调整的资本收益情况。银行需要综合考虑各方的期望,并通过有效的资本管理和风险管理,实现和平衡各方的利益诉求。从更高的层次看,这些对资本的诉求,可以归结为“回报”和“稳定”两大方面。G-SIFIs的使命是追求资本回报与维护金融体系安全稳定性的统一:良好的回报可以带来更多的内生资本补充,提升单个金融机构的抗风险能力,从而促进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而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能够为单个金融机构的持续发展壮大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从而实现更高的收益。

  从理论依据上分析,对G-SIFIs从严监管是为了抑制“大而不能倒”( Too-big-to-fail)金融机构的道德风险和负外部性。一方面,基于“大而不能倒”和一旦发生危机时政府将给予救助的预期,市场对此类机构的约束力下降,这些机构有从事高风险业务的倾向,客观上具有较高道德风险的可能。另一方面,由于大型金融机构的“负外部性”较大,其发生问题后的风险溢出、传染和蔓延,很可能会以灾难性爆发的方式波及整个金融体系,甚至蔓延到实体经济,对整个宏观经济的正常运转产生重要冲击。因此,对G-SIFIs从严监管,既有助于降低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倒闭的可能性(PD),又可以减小倒闭可能会对经济金融体系造成的冲击(LGD),从而实现维护全球金融体系稳定性的目的。

  G-SIFIs评估标准包括全球活跃程度、规模、关联度、可替代性、复杂性等五个方面,每项权重均为20%,同时辅以适当的监管调整,最终通过序数记分卡排名来确定单家金融机构的系统重要性。目前,针对全球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一揽子监管政策,主要包括金融机构有效处置框架、增强监管力度和提升监管有效性、强制性的可处置性评估和恢复与处置计划(RRP)、以及附加资本要求等四大政策工具。未来,风险治理评估、同行评估等监管要求也将进一步强化。

  2011年11月,G20戛纳峰会批准了首批29家G-SIFIs名单,8家美国银行、4家英国银行、4家法国银行、3家日本银行、2家德国银行、2家瑞士银行以及意大利、比利时、荷兰、西班牙、瑞典、中国各1家银行入选。中国银行是我国乃至新兴市场国家唯一列入这一名单的机构。在国际经济金融大变革、大调整的新格局下,中行此次入选G-SIFIs,既体现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经济发展和金融改革的认可,也表明中国银行自身的经营情况得到了国际金融监管组织的认可。

  对于中国银行来说,入选G-SIFIs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从积极的方面看,我们可以获得市场的更多关注,有效提升市场认可度;可以更好地发挥清算“中心节点”作用,有效扩大“轻资本”的中间业务,提升国际话语权;可以更充分地发挥国际化、多元化的优势,提升为客户提供全方位、一揽子服务的能力;从长远来看可以受到监管机构更多的重视,提升对投资者的吸引力,有利于降低融资成本。

  当然,一枚硬币有两面(Every coin has two sides)。入选G-SIFIs,银行将面临更大的资本压力、更多的合规成本、更高的管理要求和更强的同业竞争。

  挑战之一是更大的资本压力。根据巴塞尔委员会的要求,G-SIFIs需要在最低资本要求的基础上,以普通股权一级资本方式提供1%-3.5%的附加资本。附加资本要求2016年开始实施,存在三年的过渡期,2019年开始正式实施。对于中国银行而言,这一资本要求与中国银监会的监管要求是一致的,我们短期内的资本压力不大,今年也没有从资本市场进行股权融资的安排。但长期来看,中国银行乃至整个中国银行业仍面临一定的资本补充压力。以2010年数据为例,29家G-SIFIs资本充足率均值为15.49%,同期工、农、中、建四大行平均资本充足率为12.51%,与国际主要同业的资本实力存在明显差距。同时,国内银行业资本补充的渠道相对有限,主要依靠以利润留存为主的内生性资本补充机制。随着业务的持续发展,资本补充压力必将进一步提高。

  挑战之二是更高的合规成本。当前,国际金融监管整体趋严,对G-SIFIs的监管更是“严上加严”。G-SIFIs需要持续强化有效的公司治理,进一步提升数据整合能力、强化数据披露,制定并定期更新恢复与处置计划(RRP)。此外,G-SIFIs将面临更多的跨境监管协调问题,不仅要应对母国监管机构对集团的监管,还要接受东道国对其法人实体和分支机构的更严格监管。G-SIFIs面临更多的监管要求,必然要承担更高的合规成本。

  挑战之三是更高的管理要求。G-SIFIs需要完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提升集团并表风险管理能力;进一步改进风险计量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准确识别、计量风险,汇总风险信息,建立跨境跨业“风险墙”,提升风险管理的科学化和精细化水平。为了实现这一要求,G-SIFIs必须保持足够的人力资源和财务资源投入,持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信息系统功能,提升数据质量。

  挑战之四是更强的同业竞争。入选G-SIFIs,意味着要和国际先进同业同台竞技,监管机构、市场投资者、评级机构等也将对G-SIFIs的公司治理、信息披露,以及风险、盈利情况等有更高的期望。中国银行业的盈利水平目前处于全球领先地位,但这种盈利水平与盈利能力并不能混为一谈。与国际同业相比,我国银行业的盈利仍过度依赖于本土业务、过度依赖于传统商业银行业务、过度依赖于高资本占用的资产业务,尚未建成全方面、多层次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序列,经营规模效应和经济效应尚未充分体现。一旦金融危机影响逐步消退,发达国家经济全面复苏,国际同业的盈利水平必将大幅提升,我国银行业在盈利水平方面的优势将受到严峻的挑战。

  总之,G-SIFIs是一块“匾”,是对我们的认可;更是一支“鞭”,是对我们的鞭策。我们一定要扬长避短、趋利避害,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二、全球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策略与措施

  随着中国经济全球化程度的进一步提升、中国经济占全球经济比重的进一步提升,以及中国金融市场和中国银行业的进一步发展,中国理应有更多的银行入选G-SIFIs。中国银行业将接受更严格的国际监管,参与更激烈的全球市场竞争,政府、监管和银行都要从各自的角度积极应对。从政府的角度看,我们有必要以中国银行入选G-SIFIs为契机,进一步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框架建设,在全球金融领域谋求更大的话语权,为我们的长期稳定发展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从监管的角度看,G-SIFIs的监管已经成为维护全球金融稳定的重要一环,加强国际监管合作也是国际金融监管改革的大势所趋。国内监管机构有必要加强国际交流和合作,深入参与国际监管规则的制定,建立有效应对系统性风险的政策框架和国际协调机制,为提升中国银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创造条件。为了促进G-SIFIs与国际同业同台竞技,建议国家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的发展,推动商业银行创新资本工具;加快国内资产证券化进程,有序扩大直接融资比重,降低银行的资本占用;充分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并结合中国国情,引导中国银行业走“轻资本”的发展道路。

  从商业银行的角度看,G-SIFIs的使命是追求资本回报与维护金融体系安全稳定性的统一。这既是银行发展战略问题,也关系到宏观经济金融稳定。银行G-SIFIs实施的基本出发点是为了满足监管合规要求,根本目的则在于以G-SIFIs实施为契机,改善经营管理,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和持续盈利能力,巩固并不断提升全球系统重要性地位,增强品牌效应,为股东创造更大价值。我们要将G-SIFIs实施融入银行整体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创新发展、转型发展、跨境发展,构建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引领的全球服务体系,坚持持续平衡发展,有效服务实体经济。具体而言,银行需要做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要积极适应监管要求。深入研究国内外金融监管改革动态,加强与监管部门的沟通和互动,积极参与相关制度建设;制定全面的G-SIFIs实施计划,制定科学合理的恢复与处置计划,加强全球数据集市建设,深入评估核心业务的系统重要性影响,明确应对策略。

  二要完善银行G-SIFIs治理框架。G-SIFIs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管理框架,明确公司治理、风险管理、资本与流动性管理、恢复与处置计划、相关信息支持、信息披露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增强银行自身在关键领域的管理水平。在恢复与处置计划方面,要完善治理架构,明确恢复计划和处置计划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满足相应的信息支持要求。

  三要优化资本管理机制。要建立和完善资本规划和资本补充机制,统筹考虑风险、资本和收益,有效提升并保持资本充足水平。一方面,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控制风险加权资产的增长速度,主动调整和优化资产结构,走“轻资本”的业务发展道路,降低业务发展对资本的消耗;另一方面,要加快新资本协议实施相关成果在信贷审批、限额设定、风险定价、绩效管理等领域的应用,通过精细化管理节约资本。在资本补充方面,要兼顾银行长期发展和投资者短期回报的利益诉求,力争把派息率保持在一个相对合理的水平,为银行发展建立有效的内生资本补充机制。同时要积极研究资本工具创新,争取先行先试、发行满足BASEL III要求的资本工具。

  四要完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将G-SIFIs实施与BASEL实施统筹起来,完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整合风险管理流程,优化量化管理工具与手段;以风险偏好量化传导为主线,推进新资本协议业务应用技术架构全面落地,提升集团并表风险管理能力;以科技为引领,升级风险管理技术和信息系统,推进数据与IT基础性建设。

  五要扩大核心业务优势。要加快建设全球服务能力、全球管理能力和全球支持能力,在国际化多元化方面,尽快缩小与国外先进同业的差距;在本土市场本币业务方面,尽快缩小与国内先进同业的差距;在新兴业务领域,尽快形成领先同业的优势。要坚持以商业银行为核心,大力推进投资银行、直接投资、保险、基金、租赁等多元化业务发展,提升客户服务能力,优化客户体验。

  六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从国家战略意义上讲,为了进一步增强中国银行业的国际竞争能力和全球金融服务能力,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及其对国家发展战略的支持作用,在强化G-SIFIs监管的同时,也应考虑对G-SIFIs给予适当的政策支持。如支持G-SIFIs采取多种渠道补充资本金、对G-SIFIs实施分类绩效考核、进一步支持G-SIFIs扩大海外网络布局等。

  今年2月,中国银行刚刚庆祝了百年华诞,并举办了全球首次系统重要性银行论坛。在中国银行成立一百周年庆祝大会上,温家宝总理专门发来贺信,李克强副总理、王岐山副总理、何厚铧政协副主席亲自出席庆祝大会,李克强副总理发表重要讲话,王岐山副总理会见参加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论坛的部分代表。李克强副总理特别指出,“百年老店来之不易,铸就百年品牌是一个国家繁荣昌盛有说服力的名片”。面对入选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这一历史契机,中国银行一定会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再创新的百年辉煌。

  谢谢大家。

   相关报道:

   中国银行获准设立芝加哥分行>>>

评论